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于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
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1936年到白洋淀边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加入抗日行列,先后从事宣传、编辑、教学工作。1941完成编辑《冀中一日》,此书在抗战文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依据看稿心得撰写著名的辅导读物《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解放后易名《文艺学习》一书)。1944年到延安鲁讯艺术学院文学系做研究生,转年提升为教员,讲授《红楼梦》等课程。在延安期间,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此而享誉文坛。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冀中,先后在河间、白洋淀一带深入生活,编辑《平原》杂志,参加土地改革,并先后写出了《碑》、《钟》、《“藏”》、《嘱咐》、《光荣》等小说和散文。1949年初,孙犁随《冀中导报》人员进入天津。在新创办的《天津日报》工作,编辑《文艺周刊》。从此作为作家和编辑,孙犁一直工作、生活在天津,直到2002年去世。
建国初期是孙犁创作的成熟期和收获期,先后写出了诗歌《山海关红绫歌》、《小站国旗歌》,中篇小说《村歌》,短篇小说《秋千》、《正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反映城市生活、工人生活的《津门小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等,另外写出了许多评论文章。1956年孙犁因病辍笔,后又遭逢“文化大革命”,直到80年代,才迎来了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期,他相继创作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十种散文集,汇集出版《孙犁文集》正续编八册。
孙犁长期从事《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十几年来,他给全国各地的青年作者写了大量的信,如河北的铁凝,陕西的贾平凹,天津的黄淑兰等,对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争情景。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以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被文学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晚年的孙犁,其文章笔意纵横,沉郁顿挫,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孙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作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