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浮(1905-1986)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父母节衣缩食,把他送进了由天津实业教育家周学熙、教育家严范孙等人创办的河北直指庵小学,幼年的沈浮在这里尊敬师长,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小学毕业后,依靠自己课余时间卖一些零食小吃和同学的资助,沈浮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这所学校是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的名字命名的,校训是勤俭二字,校风淳朴,在这里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沈浮的青少年曾做过小贩、照相馆的徒工、号兵。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由于时间紧迫却经验不足,影片拍出后上座率较低,但沈浮却从中得到了对拍电影的初步尝试。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狼山喋血记》被公认为是优秀的国防题材电影剧本。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导演了故事片《追》。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这是一部描写抗战后国民党所统治的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影片,是沈浮电影艺术的代表作。在影片中沈浮准确的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生动的揭示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内,通货膨胀、人民失业、市民阶层走向破产的真实情况,生动的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挣扎以及觉醒与成长。这部影片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提倡、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露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个性,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笔下各种人物都具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界委员及第二至四界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