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称 茅以升
  又名 以昇 唐臣
  国别 中国
  性别
  民族
  生卒年 1896-1989
  籍贯 江苏镇江
  关键词 桥梁学家 教育家 院士
  相关作品 中国桥魂--茅以升 茅以升科技文选
  茅以升(1896-1989)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原名以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茅以升一生从事桥梁工程,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获“斐蒂士”金质奖章。1921年,茅以升回到祖国怀抱。1933年主持设计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随后茅以升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并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茅以升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20余年中当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1932-1933年任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在教育工作中,茅以升倾注过不少心血,他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开设过结构力学桥梁设计、桥梁基础、土力学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努力讲求概念清楚,逻辑严密;一方面注意深入浅出,运用饶有兴味的事例,来解释理论概念,力求讲清每一理论原则的实践意义,使学生能够透彻领悟,融会贯通。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作为科学界的领导,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又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撰写了关于桥梁的专著和大量科学性强、文字生动的科普读物,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0多篇。著有《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桥话》、《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文集》等。主编有《中国古桥技术史》。1980年,茅以升发表了一篇名为《回忆我在北洋大学》的文章,用以纪念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八十五周年。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茅以升积极致力于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1952年,他参加九三学社,后任中央副主席。为密切党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九三学社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茅以升早就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由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直到1987年,党组织才接受他的申请,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92岁高龄的茅以升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逝世于北京,他的小女儿茅玉麟与中年作家孙士庆合作撰写了《中国桥魂--茅以升》一书,用以寄托追思,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