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1914-200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祖籍甘肃省永昌县。1914年生于北京。回族。3岁时随父母来津定居。
马三立自幼成长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也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打下了“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2岁随父学艺,15岁自天津汇文中学辍学后拜相声名家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专攻相声。
1930年正式参加演出,除以天津为演出基地外,还曾先后到唐山、沈阳、北京、济南、南京等地撂地或登台演出。1940年参加常宝堃等组织的“兄弟剧团”。并曾为天津商业电台播演相声节目。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表演对口相声。
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1953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还表演单口相声。同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化系统劳动模范。1955年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市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东郊区幺六村,监督改造。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1970年又被下放南郊区北闸口村,继续改造。1977年回津。1980年恢复了天津市政协委员。1985年72岁的马三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任党支部委员。199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了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并于同年出版了马氏相声专辑(四盒录音带)。1994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98年因年龄大,辞去市政协委员。同年搬入马三立老年公寓,成了这里年龄最大的人。2001年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向喜欢他相声艺术的观众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
马三立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他喜用第一人称“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嘲讽的对象;艺术功底扎实,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由于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在海内外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并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他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窝头论》、《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60多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猜戏名》、《似曾相识的人》等。多年来马三立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其子马志明也已成为相声表演名家。
2000年,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200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