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物名称 |
刘广均 |
|
又名 |
|
|
国别 |
中国 |
|
性别 |
男 |
|
民族 |
回 |
|
生卒年 |
1929- |
|
籍贯 |
天津 |
|
关键词 |
核工业 核物理 同位素专家 同位素分离 同位素 院士 |
|
刘广均(1929-),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天津。1947年就读于天津铃铛阁中学。上高中时化学老师讲辉光放电和发现电子的过程,老师讲得非常生动,刘广均听得入了神,这引发了他对原子的极大兴趣,立志报考物理专业。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毕业。1956年至1958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同位素分离专业。195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助教、讲师工程物理系教研组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燃料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总工程师。,中国核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现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位素分离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核学会理事长,《核科学与工程》编委,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国营五零四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科技委主任,1989年曾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广均长期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及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工作,在扩散法的应用和离心法的理论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核燃料厂时负责技术工作,他采取多项革新措施,特别在采用机器3层改5层和提高级联效率的措施上作出正确决策,使浓缩铀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首位。在理化工程研究院,他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离心机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总结出并抓紧研制的六大环节,推动了离心机研制,各专题均通过国家鉴定,有两项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专用设备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阐明了浓度干扰在专用设备运行中的传播规律,对实际运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尔兹曼方程的模型方程的一种新的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在核燃料厂改进生产工艺、增加生产、提高效益方面作出了贡献。多篇论文发表于美国《流体物理》杂志,受到国际同行重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