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物名称 |
刘宝全 |
|
又名 |
毅民 |
|
国别 |
中国 |
|
性别 |
男 |
|
民族 |
汉 |
|
生卒年 |
1869-1942 |
|
籍贯 |
河北深县 |
|
关键词 |
京韵大鼓演员 表演艺术家
|
|
刘宝全(1869-1942)清末京韵大鼓著名演员,刘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原名毅民,直隶(今河北)深县人。
七岁入私塾,读书之余,喜欢听戏和学着唱戏。九岁随其父在天津学唱“怯大鼓”,后该习京剧,工老生,一度拜在京剧名角孙玉卿门下。后因故离开梨园界。改习大鼓艺术。青年时期先后拜当时在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怯大鼓”艺人胡十为师,潜心钻研京韵大鼓艺术,并得宋五、霍明亮的教益,进步很快,声誉鹊起。刘宝全因能继承前辈艺人的特点,博采众长,技艺比较全面。在一次堂会上,偶遇京剧著名老生谭鑫培,倍受启发。他根据个人的嗓音条件,吸收京剧、梆子等的唱法加以创新,又将河北乡音改为京音,使“怯大鼓”演变为“京韵大鼓”。他的嗓音洪亮甜脆,高低兼备,吐字有力,表演洒脱漂亮。演唱时善用高腔烘托气氛,寓清于声。他使用身段与唱词相结合,象是一个京剧演员表演,更使人观感一新。在表演上注意手、眼、身、步的准确运用,恰到好处,其艺术风格是“谈中有唱,唱中有说”。在演唱内容上,他也做了大胆的改革。将从师傅学来的八十余段曲子,经过再三筛选,只剩下二十七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传统的京韵大鼓(即当时的“怯大鼓”)艺术结成一体,以北京的语言作为其说白的基础,发展了一种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新的京韵大鼓的风格,世称“刘派”。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的改革创造而丰富多采。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包括有备种长腔、悲腔、花腔。刘宝全以其高超的技艺把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高峰,享有“鼓王”之美誉。与谭鑫培、双厚坪并称“艺坛三绝”。30年代长期在天津大观园上演,座上皆为津门常客。刘宝全一生所演曲目甚多,他尤擅演金戈铁马、激昂慷慨的段子,如《单刀会》、《战长沙》、《闹江州》、《群英会》、《博望坡》等,以《三国》段、《水浒》段最为拿手。在《大西厢》中,他用优美、俏皮的演唱刻画了红娘、张生、崔莺莺不同的人物性格,成为刘派大鼓最有代表性的节目。刘宝全与杨小楼在艺术上常有交流与切磋,刘受益不浅,而杨对刘的艺术也很佩服。
“刘派”追随者甚多。在天津的京韵大鼓演员中,著名的有小黑姑娘(金慧君)、林红玉、章翠凤、桑红林、小岚云(钟俊峰)、侯月秋等,她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