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10-1996)中国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又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省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封建官僚家庭。汉族。
曹禺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922年秋进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并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其时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以及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1933年毕业后,同年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不久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8月在南京国立剧专教授剧作和西洋戏剧。曾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江安国立剧专、复旦大学教授。
抗战开始后,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赴美国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1949年应邀从上海转香港到山东解放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曾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常委、执行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蒙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人为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师地位,也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作。1935年在天津体验生活并创作了多幕剧《日出》。1954年写出了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1961年与梅阡、于是之合写历史剧《胆剑篇》。1965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开始创作历史剧《王昭君》,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遭到迫害,直至1976年后才继续完成。除此之外,还创作出《原野》、《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他还翻译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多国文字出版。1996年12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曹禺的创作成果,不但提高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水平,对于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话剧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进而也提高并发展了剧场艺术。其中《雷雨》和《日出》,是6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也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以及各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上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