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博物馆主办,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馆、天津羲和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津沽翰墨——天津书画三百年特展”昨天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该展共精选出一百余幅书画作品,分为清代早中期绘画、晚清民国天津书画、现代天津书画三大部分,参展书画以天津籍书画家作品为主, 以长期寓居天津或对天津地域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画家作品为辅。 此次展览,通过对时间及师承关系的梳理,还原了历史情境,可以说再现了天津地域美术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清代早中期绘画”。此为“津派”初创期,大致为17世纪到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支持, 绘画上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风靡朝野,在文人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同, 被誉为“画坛正脉”。而这一时期的天津画家多是文人画家,且已出现了绘画世家,画家多学“四王”画风,拘于一隅,追摹画坛潮流。 书法上则碑帖并存。文人雅集、画家、收藏家、绘画品评的出现, 使这一时期的天津书画发展兴盛,“津派”书画也在长期的文脉积淀中逐渐成型。
第二部分为“晚清民国天津书画”。晚清天津开埠到新中国成立,是“津派”书画的形成和发展期。此时天津引入了外来文化,发展民族工业,成为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借此,“津派”绘画取得很大发展,“津派”绘画在继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技法,又受到湖社影响,形成了“津派”书画典雅精能的审美特点。
第三部分为“现代天津书画”。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画家顺应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主动调整画风,立志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津门五老”刘奎龄、刘子久、萧心泉、刘芷清、姜毅然的作品热情歌颂新中国,尤其是刘子久的《给军属拜年》《给祖国找资源》等作品,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将“津派”书画艺术的影响力扩展到全国,津派书画也进入到繁盛期。
昨天,有国内著名学者教授参加的主题研讨会也同时举行。另悉,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也将随后出版。
2017-07-19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