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贴饽饽熬小鱼”、“麻花”、“狗不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天津符号”呈现在津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更在青少年巧手之下成了不同形式的创意美术作品。昨日,“天津故事”第三届天津学生创意美术展在天津美术馆与观众见面, 展出来自全市各区县少年宫、100多所学校5000余名学生的数千件作品,为天津建卫609周年献上别具创意的“生日礼物”。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1月3日。
渤海早报记者在西青区展台看到,来自西青区实验小学的李浩然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学生现场制作木版年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二甲传胪,画的是一只螃蟹用它的螯钳住一芦苇,古代考试中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这幅画的寓意就是金榜题名。”而在另一侧的武清区展台,杨村第八小学五年级学生陈雪彪正在担任义务讲解员,他一边介绍武清区学生们亲手绘制的线描作品的制作原理,一边讲述运河文化,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围在他身旁,认真地听他“讲故事”。此外,布艺制作而成的“贴饽饽熬小鱼”、“狗不理包子”、“麻花”栩栩如生;手工拼装的模型船展现出滨海新区码头的海景风貌;红色的手工剪纸传递出津味儿年俗的喜庆热闹……据介绍,此次展览共汇集来自全市各区县少年宫、100多所学校5000余名学生的数千件作品。
据了解,本次展览以“弘扬津沽文化传统、搭建文化传承平台”为主旨,尝试在青少年中开展探寻天津文脉,触摸津沽历史的“津沽文化由我传承”活动, 倡导全市青少年“传承津沽文化 弘扬华夏文明”。展览用儿童的视角、不同的材料, 试图透过艺术造型手段再现天津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展现了天津600多年的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市井生活、历史人物,是一次儿童美术教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2013-12-22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