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铠甲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孙武、仰望苍穹的张衡、悠然雅集的宋代高士、抗击倭寇的巾帼女杰、茶马古道中的康巴汉子,这些艺术形象是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呈现的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一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华科技文化成果。目前,天津美术学院姜陆教授和熊永平副教授的版画《孙子兵法》、于世宏教授的雕塑《张衡·浑天地动仪》、张耀来教授的壁画《宋代画院》、景育民教授的雕塑《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和于小冬教授的油画《茶马古道》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天津美术的殊荣,它在全国艺术界的平台上展示了天津美术家的高超水准。
艺术创作要有社会担当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经中宣部批准,由财政部、中国文联、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国美协具体承办的,计划历时5年, 让中国艺术家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煌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留下一批能够传之久远,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工程”自2011年底正式启动后,天津美术学院积极参与,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 成立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家指导小组。 经过四轮草图修改,共评选出包括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壁画等艺术形式的31件作品草图报送全国评审, 最终5件作品入选签约。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认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单单是一个创作任务,这个工程可以与学院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纳不同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然而坚持中国的文化根基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是很重要的。聚焦民族人文精神、能够在社会中释放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提倡。艺术创作也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要有社会担当。”
天津美术学院将这次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主题性创作, 尝试性地与学院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次主题创作,带动学生在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从草图到最后的作品,教师个人的艺术经验直接呈现到教学当中,让学生知晓历史题材不是简单地展示一个历史场景,进行机械地塑造与描绘,它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依据对历史知识的积淀和对史实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本质精神呈现出来。
艺术与历史碰撞出火花
对于艺术家来说,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与积淀。
为了创作需要,创作者们下了很大力气去搜集各种资料,阅读大量史实材料,力求弄清服装、道具、时代特征等历史存在的细节内容。姜陆教授和熊永平副教授在构思《孙子兵法》创作草图时,借鉴了先秦时期竹简和木牍的书籍样式,以13个画面并列的形式表现《孙子兵法》13篇的内涵,以视觉图像形式寓示古老的兵书形态。于世宏教授的准备工作是据《后汉书·张衡传》展开的,关于张衡的文字资料虽然只有196个字,但他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续汉书》等古代文献,把人物放在浑天地动仪的组合体中间,突出张衡仰观天象的造型。张耀来收集阅读大量宋代绘画史学以及画院的文字资料,整理出此次的创作构思主线:整个画面场景设计在宋代书画院中一角,超越时空地将两宋的绘画大家融于一个场景之中。于小冬教授油画《茶马古道》中的场景与人物形象都来源于作者实地感受到的茶马古道沿途的地理地貌和人文风俗。
艺术家的创作实际是一次心路历程的体验,景育民教授对此深有体会,从最初《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草图的落选到《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创作也颇有戏剧性。他去广西做另一件雕塑作品时考察壮族的生活,无意中了解到瓦氏夫人的故事史实,使他萌生了以瓦氏夫人为主题的创作冲动,这样他搜集的壮族人的形象特点和对瓦氏夫人故事考证也就派上了用场。他在创作中使用写意的手法,艺术地再现明代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飒爽英姿,挥剑呼唤众将士冲向敌阵的瞬间场景,塑造出大战前一位令敌畏惧的女统帅的艺术形象。
精益求精趋于完美
虽然作品入选签约了,但作者们深知这只是草图阶段,后面创作的道路还很漫长,下一步应该是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以及耗费心力的正稿创作。
姜陆和熊永平教授针对《孙子兵法》这幅作品,力求体现木刻语言特征的处理,作品完成后将以拓印在纸张上的版画形式展示,同时印版也可制作成大型木简形式保留和展示。
于世宏教授突破了以往对人物做镂空的处理,他把张衡的造型设计成仰天长叹的一介文人形象或是受到了《二京赋》的启发,正是在塑造一位伟大天文学家的时候洞悉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才能为世人创作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张耀来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繁多, 但他将画面细分为六个部分:左上半部分表现文书审稿, 左中部分是赏画、古玩鉴赏,左下部分为学术争辩与现场教学,右上部分是宋徽宗与大臣们探讨绘画的场景,右中部分附以侍女奏乐遣兴,右下部分则是学徒侍奉,从而使整幅作品繁而不杂、多而有序,深化了表现内容。
景育民在创作手法上虽然强调写意性,却形散而神聚。在体积与空间意识上,强调在诗性表达与形式连接的控制能力,使作品有序、完整,人物透射出气韵贯通的气场,有一种散文式的叙意味道。他在作品中强调的是对远逝岁月中的瞬间定格,对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时代讴歌。
在进一步创作中, 于小冬教授通过设计人物动态、空间、光源、色调, 借助速写、图片及泥塑完成色彩稿,形象地表现了马帮人物的刚毅、勇敢和智慧。为了深入地挖掘这一主题的内涵,他还将继续搜集茶马古道从唐代至今的历史文献,阅读与茶马古道的马帮文化和茶叶文化相关的历史、宗教有关典籍。
由此可知,草图入选,只是创造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几位画家表示,接下来的时间是把“草图”变成正式作品,这可能是一个更为艰难的创作阶段。但他们同时也表示,有信心使入选的作品更趋完美,让天津出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的艺术作品。
2013-12-05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