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美术电影
 
               
                      阎崇年 明天来津 细说康熙
                
                     
                          
 

  继《正说清朝十二帝》《清宫疑案正解》火爆之后,《百家讲坛》“清史达人”阎崇年再推新作《康熙大帝》,本周日14:00,74岁的阎崇年将携新书莅临天津图书大厦举行新书签售会,与读者见面。
  记者:为什么《康熙大帝》第一讲中展示的画像,康熙是卷头发、蓝眼睛的洋人模样?
  阎崇年:这幅画据考证应该是当时的一位外国人所画。在康熙之前,很少有皇帝被画成洋人模样。这说明康熙时代的中国已经和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了,中西文化交流很是频繁。
  记者:和二月河的名作《康熙大帝》比,你的新书有什么特点?
  阎崇年: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很多老的读者,虽然我们的书名一样,但是二月河是作家,写的是小说,可以虚构一部分情节,而我这个是历史研究,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记者:有不少人觉得你在讲清史时明显“扬清抑明”,特别是美化了康熙,你怎么看?
  阎崇年:我很客观,我觉得没有美化,而是根据史实,有什么说什么。好的说,坏的也说。当然我觉得重要的,就会多说几句。我对他的总结是“千年一帝”,我仔细算了,这最近一千年里,还没有一个皇帝超过他,无论中外。谁能举出一个例子说有例外,那我就认输。
  记者:为什么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去总结康熙的成败?
  阎崇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康熙的人生经验,讲他如何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学,最终如何治家、修身、平天下。从他的经验里可以看出,其实,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只在于“志”和“学”。这样讲是有些许励志作用的,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记者:你怎么看不断升温的国学热?
  阎崇年:就全国范围来说,大家对国学的热度还是远远不够。希望未来能够有多种渠道来传播国学,媒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进行传播,让孩子从小树立起国学的意识。现在很多人了解历史是通过电视剧,但是很多历史戏没有经过考证,与历史的真相出入很大,往往容易误导观众,年轻人了解历史应该多读专业的史书。

                              2008-07-05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