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美术电影
 
                东西方文化的相遇
               ——记“发给中国的信”和“汇点”两展览


 

  当下,天津文化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正在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的“发给中国的信”和“汇点”两个展览 。前者是德国著名艺术家昆特·约克的作品展 ,而后者则是由德国艺术家马塞尔·哈冬、尤莉娅·罗曼和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邓国源共同参展的中德四人联展。开幕当天蜂拥而至的参观者,让天津美术学院新开馆不久的美术馆第一次尝到了人满为患的感觉。
  了解西方美术史的人对于昆特·约克这个名字可能不会太陌生。他成长在民主德国,后来迁到联邦德国,拜在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奥托·潘考克教授门下。他是几十年来为世界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几乎每年都在世界上的主要博物馆举办作品展,多次参加诸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等重要展事。
  昆特·约克的作品,最重要的符号就是钉子。他把钉子钉进不同的物质上,以此来表达一种伤害,表现一种不和谐。他在引导参观者去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尖锐、破碎与重构,他同时也在希望,一切的不协调、不舒服应当被一种快乐和平和去覆盖。
  昆特·约克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情有独钟,对于中国伟大的文字和印刷艺术怀有崇高的敬意。这次来天津展出的作品不仅显示出艺术家的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手法的多元性,更让人分明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意韵和气息。艺术家将展览定名为“发给中国的信”,是大有深意的。
  天津历史上一直是交通的枢纽,各地的货物和文化包括西方的影响都曾在此交汇,异域文化的交融使天津具有多层次的文化意蕴。“汇点”作品展是新时期中西方的又一次相遇,带有各自文化身份的四位艺术家,以艺术的语言相互交流与探讨、穿越文化的陌生与距离,彼此坦诚,彼此分享。他们从不同的起点经过不同的努力来到“汇点”,他们还将此次的“汇点”当作新的起点。
  马塞尔·哈冬和尤莉娅·罗曼是德国新一代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来自欧洲腹地的当代艺术。马塞尔·哈冬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思辨性,他惯常于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态和异国文化中汲取艺术的灵感,在作品中融入对历史和现代的思考。
  来自中国的两位艺术家姜陆和邓国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水墨的形式,从“形而上”的角度探索艺术本体的建构与生活体悟的哲理。
  《人在途中》是姜陆两个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它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来源自机场安拉的显示屏,它融合了传统和当代,借助水墨的方式传达出作为一个带有文化烙印的中国艺术家对艺术与人生的态度。《人在途中》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敛、寂静、平和的抒情气质消除了“我们都在路上”这一哲学命题的沉重与压抑。
  在东西方之间寻找一条相通的艺术途径是邓国源这些年来不断的努力,学油画出身的他对西方文化有开阔的视野,在欧洲的经历又让他对西方当代艺术有更深的理解。以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形式与西方抽象画风相融合,把传统文化带入当代语境,面对自然,使抽象因素获得重建新规范的活力。
  两个画展将进行到12月10日,今年的冬天很爽。
                                    2006-11-15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