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政务信息 >> 机构概况 >> 区县文化机构 >>
 
 
        
               武清区文化局特色文化资源
  6、港北森林公园
  港北森林公园位于武清区下伍旗、大良、南蔡村三个乡镇交界的三角地带,园区总面积1.2万亩 ,造林近8000亩,是华北
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 。解放前 ,由于港北森林公园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水灾频繁,北运河、青龙湾河经常决口,冲击和风积使这一地区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白天刮风,屋内点灯”,“羊上树 ,牛上房 ,洒下一葫芦种,只收半瓢粮”等谚语就是以前这里真实的写照。为有效治理风沙,20世纪50年代,武清区委、区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开始营造防风固沙林,树种以小叶杨、柳树、紫穗槐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工程造林,平整沙丘,修渠引
水,营造毛白杨、沙兰杨和速生丰产林4000余亩,建果园2600多亩,使治沙工作从单一的防护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目前,园区内有毛白杨、沙兰杨、小美杨、常绿观赏树、果树等20余个品种30万株,实现了治沙与美化相结合,乔、灌、果、花合理布局,在提高了林木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观赏水平。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发展利用这一生态资源,武清区积极请北京林业大学制定详细规划,准备将港北森林公园建成以森林环境为主体、集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园区规划有度假村、跑马场、森林游乐园、名特优果园、旅游狩猎区、观赏区等14个国内一流、风景独特的活动场所。目前这一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当中,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森林公园诸多开发改造项目的完成,这里必将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放松的旅游胜地,为津门再添一道亮丽美景。
  二、特色文化产品
  1、东蒲洼街的剪纸
  武清区东蒲洼街 顿邱村距古驿站杨村较近 ,又有古代文人墨客的驻足观光 ,使顿邱村在当地小有名气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该村素有剪纸的历史 。顿邱村的剪纸艺术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 。传说乾隆帝下江南路过顿邱 ,即被百姓的民间剪纸所折服,遂命随从大臣纪晓岚采集花样,带回宫内让后妃们观摩、复制,顿邱剪纸因此而声名远扬,现村民手中仍保存着清朝年间的剪纸木刻模版及部分工具。
  顿邱剪纸的精美粗细程度不同,它的工艺制作简便,在旧时是妇女竞绣的本领。一手好女红,其中刺绣是一项主要内容,而刺绣又离不开粉本――花样子,因此它具有普遍性的流传、观摩、复制的机会。
  民间习俗有“二十九贴倒有”的活动内容 ,就是继腊月二十四扫房除尘之后三十之前 ,户户在室外贴春联 、吊钱 、窗花等。顿邱剪纸窗花的题材内容大致包括求福、得财、增寿的吉祥用意 ,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肥猪拱门、金马驹、蜡扦。其次是聚宝盆、财神叫门、童子摘宝、招财进宝、摇钱树等。再次是吉祥花、金玉满堂。剪纸吊钱是悬贴门上之用的。图案以字和圆钱为主附的吉祥语,如和家欢乐、金玉满堂等。也有不用吉祥语而用吉祥人物所取代的,如寿星老、八仙人等。吊钱取谐音掉钱之意,外地叫挂钱。在除夕有祭财神的迷信举动,一些穷苦的男孩子挟着几张财神的纸像 ,为讨几个小钱到人家送财神爷。聚宝盆和摇钱树是来源于明代沈大万户的民间故事 。是说他家有着取用不尽的聚宝盆和摇钱树两种法物,招财进宝和童子摘宝都是在这个形式上的进一步发挥。
  顿邱的剪纸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有其自己的特点,既不同于江南诸地剪纸的精细刻剪 ,也不同于西北剪纸的粗犷有力,而是偏于写实,人物比例匀称,花草动物多从年画、瓷器、木雕上取图案,线与面的过度比较柔和,不强调跳动幅度的对比。为取得饱满丰盛的喜庆效果,注意外形刻划,中间不采用大面积空间,在图案中成单独模式,一般窗花都成双配对 。具体刻法上,小面积为人的脸部采用阴刻,大面积的处理用阳线刻划,而在用线上很少用锐线、长直线,更多的使用小弧线或大圆线,求得浑厚柔美。剪纸方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剪刀剪,花样自出,随想随剪,一次剪一两张或三四张,所用纸多是红纸;二是刀刻,这种方法比剪的方法产量高,而且能够保持规格上的一致。近年房室多为玻璃窗,剪纸花样与用料也有所改变和翻新。这个村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成为百姓致富的一门行业,被有关部门评为剪纸之乡,并成立了剪纸研究协会,剪纸会员的作品还在2002年全国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大赛中分获一银二铜的好成绩。
   2、曹子里绢花
  毗邻城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东畔,她就是久负盛名的绢花之乡—曹子里。33个自然村的两万一千多男女老幼在五十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过着沸腾的生活,时代赋予这个古老的乡镇以崭新的风韵。
  清朝初年,曹子里独具匠心的手工绢花,曾作为御用贡品,上京进献。古往今来,曹子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改革开放以来,纯朴的曹子里人用他们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使绢花这一传统工艺异彩纷呈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特别是近几年,该乡充分发挥绢花产业综合成本低、技术劳动力密集、营销网络畅通的优势,政府在用地、水电、资金、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植服务力度,目前已发展绢花专业村6个,绢花专业户408户,从业人员4800人,开发出近百个系列,1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出口到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年出口额达3600多万元。如今绢花产业已成为这个乡实现非农转化的现实渠道。那些数量庞大,品类繁盛的绢花产品,不仅使当地百姓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变了生活条件,而且温馨了无数人的生活。如今,这朵小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曹子里这片沃土,并开在了人们的心中,我们衷心祝愿这朵乡间奇葩常开不谢、越开越艳。
  3、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在明朝初年,浙江绍兴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因生活逼迫搬迁到杨村谋生,在那开了一个糕干店 ,靠卖糕干为生。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很喜欢,杜家制作的糕干独树一帜别具风格 。买卖开始兴隆起来。并以家传手艺世代制卖糕干 。后来糕干做为贡品入选皇宫,受到皇帝的称赞,杨村糕干的名气不径而走,流传开来。清末民初 ,仅杜姓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多家 。再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些糕干
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海内外,人们统称杨村糕干。
  4、城关豆腐丝。
  城关豆腐丝最早起源于旧属老城关辖内黄辛庄“赵记”豆腐丝和东马房“刘记”生产的豆腐丝很早就被称谓为“城关豆腐丝”。城关豆腐丝的制作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厚德堂”堂号由赵连建创办,现已传至第六代嫡孙,赵记豆腐丝作工极为考究配料独特色香味俱佳,其色艳而不浓味香而不失其本,形挺而不硬,薄而富有弹性且营养丰富系素食佳肴。切成细丝便可用火柴点燃闻名京津。
  三、文化品牌
  1、大运河书画院
  大运河书画院座落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武清区。此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在区内穿街而过,乃历代帝王环顾、将相驻足之地,多处留有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和文人骚客的诗词墨迹。在书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汉鲜于璜碑即出土于斯。武清区地处“京津走廊”,书画院距首都北京仅70公里,驱车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只需一小时就可到达。繁华便捷的地理交通环境、深邃厚重的文化氛围、热情好客的古朴民风,构成大运河书画院得天独厚的
优势与魅力。
  大运河书画院2001年10月成立 ,其办院宗旨 :团结大运河沿线之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五省暨北京、天津两市书画艺术家及热心支持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对书画艺术和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研究与交流,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精华,丰富人民生活,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大运河书画院成立时由已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画
家刘炳森先生和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先生担任名誉院长。现有高级顾问、艺术顾问、理事、院士378名。
  大运河书画院2001年9月接待日本、澳门书画艺术代表团来访;2002年4月成功举办“大运河风情”七省市名家书画精品巡回展;2002年8月承办全国第三届正书展、第四届楹联书法展。出版有《大运河书画作品集》。
  2、王庆坨镇永良飞叉会。
  永良飞叉会始建于公元7 0 0 年唐朝 ,属于京津两地为庆贺大唐盛世国富民强而创立的“皇会”中一个分会种。1 3 0 0 多年来飞叉会在京、津、冀地区广泛流传,常演不衰。目前已有会员4 0 多人,最大的4 0 多岁,最小的1 2 岁。平时会员在家自行练习各种技艺,在各种重大节日来临之前,会员都集中一起练习,并编排一些动作造型,研究一些新颖的表演花样。飞叉表演分为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整个表演叉随人转,人随叉转,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近年来,永良叉会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和天津市大型的庆典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曾获得天津市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一等奖;中国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二等奖;1999 年代表天津市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国庆游行。于同年永良叉会被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命名为永良叉会艺术团,在市里举办的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永良叉会艺术团多次被邀请参加(如妈祖节、天津建卫6 0 0 周年等),飞叉演员的娴熟表演,优美惊险的动作 ,迎来市民阵阵掌声、叫好声 ,深受市民的欢迎 。2006年6月23日在天津市第四届农民艺术节民间花会表演暨“中信置业杯”天津市农村民间花会表演赛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