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和谐社会 >> 上级精神
 
          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天津日报 2006-12-01
 

  三、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社会动荡是人民之祸。人民群众盼望国泰民安 ,过上富足祥和的生活 ;盼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自身权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群众的愿望,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收入是构成群众物质利益的第一要素,是维系群众生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既要提高在职人员的收入,也要提高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既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全体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行各业都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和谐不是搞平均主义。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紧要的。
  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现实需要,对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十分复杂,难度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把工作做深做细。农村是社会保障薄弱的地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保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关注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尤其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制定具体措施,逐项研究,逐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四、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一个理论创新,是新的文化发展观。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借鉴,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立足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大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 ,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社会理想,并以此来整合社会意识,规范民众行为,引领社会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善于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时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意义非常重大。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深入开展破迷信、改陋习、树新风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着力引导社会舆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直接关系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关系党的执政地位。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经验,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动和谐的社会主流舆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机制,切实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先导。把和谐的理念和精神融入文化,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植根于现实的丰厚土壤,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发挥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特有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文化的整体实力。
  五、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群众是基础 ,干部是关键。干群关系决定着人心向背,影响着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全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规范和影响着社会和谐,并引导和带动着社会和谐。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和谐不是掩盖矛盾,不是不讲原则。要像珍爱生命那样对待党内民主,像爱护眼睛那样维护党内团结,通过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努力在党内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
  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社会和谐与否,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干部的领导能力密切相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大力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制定决策要以促进和谐为重要依据,检验工作成效要以促进和谐为重要标准,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思想,体察民情,善待百姓,增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自觉性 ,做到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每一项决策,干每一项工作,都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让群众气顺,让群众满意,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积累,努力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党风正,则民风好;干部廉,则民气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是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迫切要求 。要加强党章和法纪的学习教育,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确保权力干净运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引领社会和谐,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