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和谐文化所要倡导和培育的道德规范,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全面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建设,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增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发挥和谐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的重心所在。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判断是非的基本道德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 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就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就要加强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宣传“八荣八耻”,建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要通过倡导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塑造个人内心的道德标杆 , 培养理想人格、孕育内心和谐,完善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创造和谐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形成自尊自爱、理性平和、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发挥文化建设作用,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环境
和谐文化建设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和谐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发挥和谐文化的文化建设作用,主要是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通过深入的精神文明创建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优美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倡导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知奋进的环境。
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的主阵地,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发挥和谐文化的文化建设作用,必须加强阵地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特别是新闻媒体通过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要贯穿社会主义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优秀作品的创作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的主流,反对和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和消极颓废倾向。
要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广泛开展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并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建设社区和谐文化、村镇和谐文化、企业和谐文化、校园和谐文化,挖掘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和谐文化创建活动。要加强和谐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体育馆等的作用,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提倡变革、创新精神,推动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