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和谐社会 >> 理论前沿
 
         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金祖岩   2006-11-20  
 

  C.继续大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市委形成了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个系统、四个机制"的改革思路,即以职责管理为中心转变干部管理方式、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这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需要。我们要继续按照这一思路,进一步推动我市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健全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干部队伍和谐。贯彻中组部关于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通知精神,重点围绕干部工作价值评价、工作能力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和工作社会认可度评价,健全完善集政德、政才、政绩、政声为一体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确保能够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促进全市干部队伍的内部和谐。
  二是健全完善干部职责绩效管理制度,以全面的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制度与职责绩效管理办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精力和着眼点真正放在推动首都社会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维护社会和谐的本领,创造惠及全市社会成员的政绩,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利益格局的有序调整和社会利益结构的有效均衡,从源头上减缓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三是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激励、约束机制,以良好的从政行为促进干群关系和谐。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监督、约束和教育力度,使全市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明确是非界限和荣辱标准,自觉实践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良好的从政行为促进干群关系和谐。
  D.加强领导干部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关键是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领导干部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确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第二,加强职业训练,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教育培训。要采取下派任职、上挂锻炼、交流轮岗等方式,加强干部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同时,把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与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有机结合,使各级领导干部善于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团结带领群众前进。
  E.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利益关系相脱离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虽然不同,但归根结底是没有找到在新形势下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当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通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结合方式。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功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在发展中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和保障功能,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正当权益,在激发党员活力中提高党员动员组织群众的本领;强化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拓宽内容,创新方式,为群众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合理设计,建立健全联系群众与服务群众制度、党员教育管理与保障服务制度等基本制度;要注重制度的有效衔接,把党组织的工作制度、自身建设制度与社会管理制度统筹起来,使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三是大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要明确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定位,肯定他们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应有的地位和尊重;逐步建立基层党务工作岗位资质标准,依据职责需要选配人才;加强培训锻炼,不断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抓紧建立和完善有关保障制度,解决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