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时也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提出来的重要任务。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终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如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问题上发生的纠纷,一些地方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冲突,都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要这样做,首先要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创新我们的发展模式,培育自然资源能够自觉节约、自然环境能够友好相处的和谐文化。应该讲,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怎么认识和对待大自然,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从来就是各种文化都关注的话题;而且,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这样的深刻见解,远远早于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出的惊世危言。现在,“ 可持续发展 ”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一非常古典又非常前卫的思想,并且应该在全社会努力普及这种文化理念,以此来约束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规范我们对自然的行为。我们相信,用这样的和谐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定是一个文明的中国。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和谐文化“新装束”
一个党有没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有没有掌握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又能够动员人民群众的文化力量。毛泽东曾经把这样的文化力量看作是党的“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今天,我们党提出要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在文化建设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要求我们党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换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装束”,提高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艺术和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快速发展,改革发展处在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该讲 ,从党的十六大针对改革开放中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新情况提出社会和谐问题 ,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提出来,一直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系统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对于我们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 ,在我们一些同志中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 ,还没有很好地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有的不能正确把握机遇与挑战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善于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有的不能正确认识体制变动带来的一系列“多样化”,习惯于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有的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还是用过去那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的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告诉我们,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治国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用和谐文化装备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因为,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始终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心骨”,全面正确地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不松劲,面对挑战不慌乱,千方百计地把挑战转化为机遇而不错失机遇;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在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探索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既不回避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善于用群众接受的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力。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装备和谐文化“新装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全党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