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播影视 >
 
 

编剧王奎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黄大年》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以情动人,展知识分子风骨

 
 

  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黄大年》,艺术地再现了黄大年至诚报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对国家、对事业、 对家庭无限热爱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黄大年》通过大量细节的展示塑造人物。这部剧的编剧王奎龙昨日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用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王奎龙介绍,在7个月的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时间。 该剧确定为十九大献礼剧,这是一场时间节点明确的超常规创作。这部剧虽然是主旋律,却很好看。尤其对人物性格和其高尚品格的塑造,通过大量细节来展现。创作过程中,紧抓“以情动人”。王奎龙说:“大年老师本身是一个有情怀的科学家,我们的创作情字当头,以家国情、师生情贯穿全剧。为了彰显戏剧张力、构建戏剧冲突,我们又特别突出他‘不讲情面’的一面,特别是在面对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团队利益、个人利益矛盾时,着重写他‘心有大我’的一面,以大我情操铸造大国利器,这一点十分动人。”
  紧抓“风骨”找到创作支撑点
  剧中,对黄大年的身份有多重塑造,从战略科学家、教授,到丈夫、父亲、朋友等,全面展现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王奎龙说,为了在剧本创作阶段较好地展现人物,剧本找到了一个特别有力量的支撑点——风骨,“我们极力把主人公塑造成为有中国知识分子风骨的艺术形象。虚与实的把握都以此为尺度进行考量。”此外,剧本科技术语比较多,科研节奏和生活细节等各方面都要力争做到依实有据,虚构有度,主创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和家属的意见建议。
  这部剧本来可以创作出3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剧,但创作者主动挤干“水分”。编剧选择用了一些市场化大电影的架构方式和节奏技巧,特别是结合年轻观众和网络传播特点,进行了收视元素的安插。通过20余次结构性调整,将主人公“拼命黄郎”的形象加以凸现。

 
                                    2017-10-23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