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国产纪录片成功“刷屏”。近日,纪录片《航拍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第一季收获“零差评”——根据CSM全国网数据,《航拍中国》播出期间, 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较以往增加一倍,挑剔的豆瓣网友给出了9.4的高分,更有观众直呼“每一帧都美到想歌唱祖国”。
目前播出的第一季,包括黑龙江、上海、江西、 海南、陕西、新疆。虽然只有6集,却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出动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 全部配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清4K摄像机,总行程接近15万公里,相当于绕了赤道4圈。为了多方面呈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不同景观,摄制组在拍摄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每个省区市都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拍摄目标书。正式拍摄从2016年3月下旬开始,6支团队分赴6个省区市。 从春天的斑斓、夏天的蓊郁、秋天的金黄,拍到冬天的雪白。导演组直到2017年1月才拿到最后一批素材。
看过《航拍中国》的观众,最大的震撼来自于视角的改变。在总导演余乐看来,航拍解放了以往拍摄的空间局限,“你会觉得世界无限大,自然无限美。”《航拍中国》采用直升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他解释说:“直升机各种高度、各种角度都能拍摄,不仅可以悬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拍摄速度;而无人机更灵活,能拍到更生动的细节,以及飞往更危险的环境。”在海南篇中,无人机镜头贴近地面还原了海滩上爬行的微型蟹;而在新疆篇中,壮美河山则由直升机完成拍摄。
在至美丽景的背后,是全体主创人员无数的艰辛付出。余乐告诉记者,在半年多的拍摄时间时,他最大的感触就是不停的等待。为了等待合适的光线,摄制组可能需要等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在空旷的草原和湖面,超过10级的大风让所有飞行器起飞都成了奢望。“在拍摄新疆赛里木湖时,湖区气候多变,摄制组每天只能现场等待观望,在瞬息万变的天气中寻找最佳的起飞时机,最后终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进入湖区西北侧的山区,飞上海拔6000米高度,赛里木湖全景一览无余。”
航拍看似“高大上”,实则充满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在高空拍摄的摄影师,需要戴着氧气罩工作。飞机的剧烈抖动,使得他下来之后,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在拍摄黑龙江雾凇时,黑龙江雪乡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飞行器的电池受低温影响续航能力明显下降, 为此摄制组钻研出利用汽车供电焐热电池的方法。“原先只能飞5分钟的无人机,处理过电池后能飞10分钟,终于在光线角度俱佳的情况下拍到了雾凇奇景。”
除了画面感人, 该片的解说也让观众回忆起了熟悉的 “舌尖体”,很多观众和网友都表示解说亲切又具有活力,同时不失细腻与幽默。余乐解释说:“ 我们想把这部纪录片打造成一个‘空中旅程’,无论是解说、 文案还是设计皆出于此。”项目成立之初,《航拍中国》的定位就是面向大众,以普通观众的观看需求为创作出发点。“我们在设计中反复思考,播放节目时每位家庭成员最有可能的感受。”在文案设计上,《航拍中国》撰稿组采取与观众平视交流的姿态进行撰写,做到有细节、有趣味、有记忆点。负责文案的编导团队,年龄涵盖“70后”至“90后”,从最初经过调研和精选后形成的15万文字素材,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六七千字的旁白,每集文本至少进行了近十轮的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