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播影视 >
 
 

弘扬民族文化 讲好天津故事
央视播出纪录片《津门玩跤人》引起热烈反响

 
 

  2月26日至27日,由和平区新闻中心摄制的四集人文纪录片《津门玩跤人》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秀的体育项目,饱含着优秀民族文化基因,凝结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自古有崇德尚武、豪侠仗义、爱国爱家之民风。1926年,我国首个中国式摔跤协会在天津成立,旧址位于现和平区中国大戏院旁。1930年左右,天津跤坛兴起于现和平区南市,涌现出诸多有名跤师。1940年,天津跤手进京比武,技惊京津。1959年,中国式摔跤被列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从2011年开始,纪录片《津门玩跤人》 主创团队进行素材收集,2014年正式立项,2015年5月开机拍摄,当年10月底封镜,进入后期剪辑制作,2016年初制作成片。在创作过程中,和平区新闻中心主创团队遍访天津跤场,对近百名老跤手进行了人物专访, 观摩并拍摄了大量中国式摔跤的实地演练视频资料。纪录片《津门玩跤人》全片共分为四集,时长100分钟,是我国首部系统反映中国式摔跤生存现状和跤手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讲述了天津老、中、青三代跤手的故事,反映了天津跤手的生存状态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片中还穿插展现了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训练、搏击场景,融合介绍了中国式摔跤的规则和技术;同时也展示了天津的民生百态和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坚持传承与不懈弘扬,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津门玩跤人》在央视首播之后引起强烈反响。观众一致认为,纪录片用最朴实、真切的语言,将津门跤坛故事娓娓道来,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式摔跤体现出的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纪录片不仅让天津观众对中国式摔跤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外地观众感受到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示了天津的淳朴民风、市井百态,以及这座城市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执着坚守。劝业场街新津里社区的赵磊先生观看后说,看了该片后才知道天津现在还有麦购广场等多处人气旺盛的跤场,充分反映了天津市民高品位的文体休闲方式,以及这座城市给人带来的宜居幸福感,身为一个天津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南营门街绵阳道社区的退休教师周紫晶说,对比国际式摔跤,中国式摔跤的动作更加细腻流畅,更加飘逸自然,观赏性更强。中国式摔跤虽然不是体育竞技项目了,但在天津民间得以传承和弘扬,令人十分欣慰,《津门玩跤人》这部片子记录了祖辈传下来的好东西,展现了天津人的精气神。万全小学学生马羽凡说,以前只听说有同学练柔道和跆拳道的,看完《津门玩跤人》之后,引发了自己学习中国式摔跤的兴趣。
  由于《津门玩跤人》正值周末播出,引发了观众对中国式摔跤的浓厚兴趣。据了解,上周末前往麦购跤场、珠江公园奥川跤场、长虹公园跤场、顺达跤社、小西关跤场、津东跤场等处观摩的市民明显增多。


 
                                     2016-03-0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