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播影视 >
 
 

数字电影:期待突破瓶颈

 
 

  2010年是中国电影的“跃升之年”,电影票房突破100亿,电影年产量达到700部,其中故事片有500部,银幕数平均每天增加3.3块,这在世界其他国家和电影发展史上都是让人惊叹的。而数字电影业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作品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数字电影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可以预见, 未来数字电影潜力巨大、前途无限,但目前数字电影还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票价高等难题,期待能打破发展“甁颈”,尽快走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 硬件条件不成熟, 观影人次低。中国银幕密度水平低, 而中国人均观影次数也很低。2009年,美国银幕数为39000块,中国5500块,日本3396块,韩国2166块。在银幕密度上,美国平均每100万人口享有129块银幕,同样是百万人口银幕密度, 韩国是41,日本是26,中国(仅城镇人口)只有7.3。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已经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同时全国组建城市电影院线37条, 现代化影院1826家,有5300多块银幕,其中有3000块是数字银幕,但人均观影数低,平均每人每三年才看一场电影,数字电影更是远远未进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是票价高,百姓望而却步。数字电影拍给谁看?谁看得起数字电影? 在中国,数字电影无疑还属于“奢侈品”消费。在美国,看一场数字电影只需要7美元, 而在中国,老百姓看一场电影则需要150元,折合20多美元。一般的百姓家庭消费得起吗?
  再次是丰产而不“丰收”,投入高、回报低。中国现在每年生产400多部电影,量很大,但只有100到120部能上院线,大部分电影赔钱,数字电影陷入“一边赔钱,一边票价居高不下”的怪圈。
  什么时候票房能上去?什么时候票价能降下来?数字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靠什么?
  首先,数字电影热钱不少,但缺乏资本化的运作。 中国的电影投资还没有形成规模,低成本的运作很难出精品。中国电影要做大做强,必须整合投资力量形成多方投资,才能促使中国数字电影制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其次,数字电影设备不少, 但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要求。因此,从市场格局上,推进院线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跨区域发展, 实现院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物理覆盖面上,大力开发中小城市及乡镇电影市场,逐步形成以城市院线影院放映市场为主, 以社区电影市场、农村电影市场、电视播出、电视和互联网点播、手机等多媒体播映为辅的现代数字电影市场体系非常重要。
  再次,数字电影从业人员不少, 但还缺少真正的行家里手,缺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就人才结构来看,大部分懂得技术的电影人不懂剧本和导演,在后期制作上美术好的人往往不懂计算机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很好的人在造型方面又很差,这就导致了大家合作和沟通上会出现问题。 另外,目前国内的摄制组中,由于投资较小,所以分工没有那么细,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效果和质量。因此,只有做到专业化的人员设置,才有可能使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达到专业水准。
  要使中国观众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使数字电影的价格从每场150元降到一个普通百姓能接受的价格,使数字电影实现玩家与专家的互动、 涵养大众的艺术趣味、培养大众的消费习惯, 推动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只有一条路:进入产业化的运作,让技术成熟、产权保障、终端多样、政策引导变成现实。

                                          2011-02-1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