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边远“盲区”群众听不到广播、 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了解决广大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为了解决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弱的问题,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新工程。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获悉,这3大广播影视惠民工程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看电影难、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今年底将完成全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
记者: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展如何?
张海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到08年底,全国广电系统共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盲村”、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亿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完成了3032座大中功率无线发射台站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和中央第一套、 第七套电视的6072部发射机(其中新增更新4758部发射机)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任务, 使中央第一套广播和中央第一套电视的人口无线覆盖率从2005年底的61%、38%分别提高到了84%、82%, 无线覆盖人口分别达到11亿、10.7亿;使原来依靠卫星覆盖的中央第七套农业电视节目增加了无线覆盖方式, 无线覆盖人口8.9亿, 人口无线覆盖率达68%。我国基本建立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体系,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免费接收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 2009年又完成了554部发射机的更新改造任务,完成了19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369.8万套村村通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开通任务, 完成了865万套村村通卫星接收设备的集中招标工作。“盲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 可以收看到40多套电视节目,深受“村村通”用户的欢迎。今年底将完成全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将解决4000多万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公益电影放映完成覆盖全国三分之二行政村的任务。2009年为农村居民放映电影750万场,观众超18亿人次。
记者: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进展如何?
张海涛:“十五”期间,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近1500万场, 有14个省区实现年放映场次10万场,新建农村电影16毫米放映队达8400支。“十一五”期间,截至09年底,全国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成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28000支,财政采购农村公益电影1300余万场, 公益电影放映已覆盖全国43万个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67%,完成覆盖全国三分之二行政村的任务。2009年为广大农村居民放映电影750万场,观众超过18亿人次。
西新工程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第四期计划2011年底完成。
记者:西新工程已进行到什么阶段,效果如何?
张海涛:西新工程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 新疆、 西藏、 内蒙古、 宁夏等自治区和甘肃、 四川、 云南、 青海等4省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当地群众能够收听到10套左右短波广播节目, 各地市县所在地能够接收到3套以上中波或调频广播节目、3至4套中央和当地电视节目,基本实现了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目标。在“3·14”事件、“7·5”事件处置过程中, 西新工程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期工程建设, 计划2011年底完成, 届时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能力、 节目套数、播出时间和覆盖效果都将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进一步解决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记者:这3大惠民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张海涛:这3大惠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但是与新时期中央的新要求、与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还有4%左右的人口(大约4000多万)听不到广播、 看不到电视, 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每月看不到一场电影,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和节目较少等。 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解决这些人口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巩固现有成果,同时加强农村题材的节目内容建设。
二是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覆盖“盲区”, 存在听不懂广播、看不懂电视的问题。西新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有效覆盖,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制作力量,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套数和播出时间,使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听到看到,还能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
2010-06-02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