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讨
     
 
京 剧 史 画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  
 
                       穆凡中(澳门戏曲理论家)
 
 

  京剧是流行全中国的最大戏曲剧种,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南方的四个有名的徽调戏班先后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剧目、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融合演变发展成一个新剧种,人称“皮黄戏”。同治、光绪年间流传到上海,被称为“京戏”。那时候,京剧已经由最初的形成走向成熟,逐步流行全国,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国剧”。
  京剧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舞台表演规范化、稳定化;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演员。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沈容圃,曾经为这一时期开创、发展京剧艺术的演员绘制了他们的戏装肖像。后来有人把沈容圃绘制的这些画像中的十三位——郝兰田 、张胜奎、梅巧玲 、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被称为京剧鼻祖)、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杨月楼——摹集成一组群像。这组群像为我们保留了京剧形成时期、成熟时期许多大师的舞台形象,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研究京剧的珍贵形象资料,人们称这组群像为《同光十三绝》。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京剧逐步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先是民初出现了被称为《三大贤》的代表人物——老生余叔岩、武生杨小楼(被称为国剧宗师)、旦角梅兰芳。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一直流传影响后世。接着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又出现了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和小生、武生、净行、丑行、老旦的代表人物。在众多流派风格的竞争中,各种行当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以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艺术创造力空前旺盛为主要标志。
  在这一时期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由于梅兰芳先生出访各国,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京剧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经典,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代表。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所表现的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十六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优美舞台形象。这幅图卷是继《同光十三绝》之后又一有着学术意义和创新意识的“京剧艺术史画”。
  图卷作者张天翼先生是天津艺术研究所的画家。除了与许多有成就的画家一样的深厚功力、娴熟的技巧外,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京剧史、京剧理论、京剧剧目、流派行当的舞台形象,诸多京剧大师的风格特色的深刻研究。据天津朋友讲,数十年来,张天翼坐在中国大戏院台下画过数万张速写;也画过大量的水墨大写意京剧人物。他的速写人物意态、气韵极为生动,水墨大写意造型形体夸张而又“形简韵长”。
  有了这些长期的理论研究、艺术实践、丰厚的积累、深刻的体验。张天翼才有了为鼎盛时期的京剧“写史”,为各位创派艺术大师“立传”的构思;从而也才有了兼纳多种绘画形式、多种表现技法,虚实相间,形神兼备、准确鲜明地体现出三十六位京剧大师风采神韵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
  画家张天翼从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一年花了四年的时间,用工笔、写意、重彩、装饰等各种技巧及不同绘画形式为京剧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之三十六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一家一个独立造型或两家一个一组造型有独立成章 ,和谐共处于一幅高一点二米 ,长四十五米的长卷中 ,定名为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这是继《同光十三绝》之后,表现京剧艺术在高峰阶段繁荣辉煌史实的文献绘画,是高峰阶段京剧艺术大师及其艺术成就的史画形式纪念碑 。有专家说 ,图卷像唐代闫立本画的《二十四功臣图》一样 ,对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观众从这幅长卷中除了获得绘画和戏曲的双重审美愉悦外,也可以从中领略画家对国泰民安时代的美好讴歌。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二零零一年在全国政协展出后深受观众欢迎,深得专家学者好评。这次应第十七届艺术节邀请来澳门展出 , 希望能引起广大澳门观众对京剧这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更加深刻的认识。
                        
(发表于2006年3月22日《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