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文化集市先“尝”后“点” 上海以公共文化集市实现精准配送

 
     
    102家社会主体前来摆摊, 750位各级配送机构人员相伴逛集市,116家社会主体和700多位市民相约交流体验……2月17日,上海市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百强”发布暨优秀社会主体展示交流活动在上海市群艺馆举办。经由市内专家、评委选出的合格公共文化配送主体首次从线上走到线下,邀请买家抢先“品尝”平台上的优秀公共文化配送产品。
  缩小供需间的缝隙
  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已进行了多年,由最开始的“你点我看”, 到后来的“你点我送”,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是,无论是将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内容放到网上供市民线上“点单”,还是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汇聚成册向市民发放,都依然存在着因供需双方缺乏充分沟通了解而产生的缝隙。 如何缩小供需间的缝隙, 让公共文化配送更加精准?“既然问题的源头在于供需双方的对接,何不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邀请采购方、配送主体和市民一起进行交流互动,让隔在几者之间的屏障得以消除?”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静波如是说。
  于是,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一个吸引和鼓励更多优质的社会主体、 更多亲民的文化产品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集聚社会资源服务市民,激发创意、提供路径、创新(优化)产品、推进精准配送的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展开。包括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民非组织等在内的167家单位踊跃报名,先后共申报了302项公共文化配送产品。经过专家评审和市民网上投票,最终有79家优秀主体的100个产品入选“百强公共文化配送创新产品”。
  2月17日,获得“百强”称号的配送主体在简短的颁奖仪式之后, 立马投入了紧张的现场交流和“揽客”状态。展区从市群艺馆1楼延伸至4楼,每个展位约4.5平方米并设有洽谈桌。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的社会主体, 会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有的把展品直接带过来,有的利用大屏幕、电脑播放演出内容和艺术导赏视频……“演出、讲座、亲子互动、手工艺体验等各类节目应有尽有,我们甚至将星舞台、 多功能厅和报告厅等也拿出来当摊位,一共有1.5万平方米的空间,总算满足了展示的需要。”上海市群艺馆工作人员严莉燕告诉记者。
  试过才知好不好
  体验完草本扎染,又来看魔术表演,随后听即兴音乐,完了再来非遗展区学编螳螂,年过六旬的李阿姨越逛越带劲。她告诉记者,今天一进群艺馆,便被馆内火爆的人气和热闹的氛围所震撼,琳琅满目的项目,竟让她一时不知从哪里看起为好。 “作为市民代表,我告诉自己此次前来是有任务在身的, 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为社区居民的下一次‘点单’摸好底。”于是,李阿姨从兜里拿出之前从身边好友、邻居处了解到的实际需求,一边体验一边记录。“这种线下的交流非常棒,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项目。只有试过,才知道到底好不好。”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各配送主体还会与李阿姨交流,希望能借此真正了解市民的文化需求,以便创新升级产品,带给市民更好的文化服务。据了解,当天到场的市民代表逛完集市后,可以通过勾选手中的《点单意向书》,让配送机构知道其需求与喜好。
  “交流越充分,供需对接就越准确。再好的内容也需要通过沟通来达成初步印象,再通过沟通完成协作执行和反馈,实现供需匹配。” 东方广播中心《中华武魂》项目负责人吴舜看着摊位前不断涌来的人群, 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吴舜说, 去年第一次报名参与配送点单时,几乎没有社区主动点他们的单, 起步非常艰难。原因就在于那时没有今天这种沟通交流平台。 为了打破供需隔膜, 他们为这次活动配置了专门人员进行问卷调研。“今天这个平台一次性解决了多种问题,观众的当场体验、意见反馈和沟通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更广泛人群展示的舞台。”当天,不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配送采购的人员和市民,在听完项目介绍和体验后纷纷拉着他们问这问那,更有不少单位当场留下了合作意向书。
  线上点单 线下体验
  “这次活动是一种先行先试的体验, 供需对接从线下到线上, 再从线上到线下, 不是简单的循环, 而是螺旋式上升。”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告诉记者,公共文化配送工作,需要不断了解需求、不断实现对接、不断完善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平台。“我们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从间接转变为直接;从过去社区点单主要通过网上介绍和配送手册,改变为直接有新品推介,让市民能直接观展体验,先尝尝“菜品”,确定喜欢了,再由社区工作人员点单。”记者在现场发现,各摊主除了照顾好自家的“生意”,还不忘去其他摊位交流、取经。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市民更好了解我们,也可以让我们通过跟其他社会主体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市场机制能有效配置资源,是因为市场信号是灵敏反映需求的,市场机制供给方可以根据需求方的市场信号来进行生产。”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主任蒯大申告诉记者,虽然上海已有线上点单、评价机制,还有公共文化云推广、展示和效果反馈,但是线下更直观。“就好像我们在线上买东西似的,缺少对产品的体验,买到的东西可能和网店介绍的感觉不完全一样,这也是线下体验店存在的必要性。此次活动除了交流互动外,对百姓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前体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配送产品是不是满足社区的需要。 ”同时,蒯大申还指出, 此次设计大赛参赛产品中,有的产品有重复现象,说明社会主体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够。据了解,百强产品出来后,好的产品将会形成百强书籍,让他们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产品质量。
  当天活动中,这些社会主体和全市各区、街镇达成的项目合作意向达738项,意向场次809场。同时,当天参展的优秀社会主体带来的产品,也将直接进入市级配送平台接受社区点单。据朱静波介绍,线上点单、线下体验今后将成为公共文化配送的一种新模式,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的供需对接活动今后每年都将举办。通过搭建配送资源交流展示大平台,让更多社会主体找到高效沟通和了解社区需求的渠道。”朱静波说。

 
 
                          2017-03-0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