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在特色文化产业希望的田野上
走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开栏的话: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产业专项区域规划。这份《规划》涵盖四川、西藏、青海、云南、贵州、陕西、甘肃七省区,核心区域内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
  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报社联合《规划》涉及的7个省区文化厅, 举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大型采访活动,对走廊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等进行采访报道。
  今年8月,在四川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 在四川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四川省文化厅宣传信息中心的协助下,采访活动首先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三个《规划》涉及的核心地州展开。采访活动联合了多家中央媒体,深入当地,行程数千公里。参与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见证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地区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别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热度。现将此次采访活动的系列报道予以刊发,以期向读者展示这片希望田野上火热的文化发展图景。
  把目光投向中国地图的西南方向,再加上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和适当的联想能力,很容易就能看出这里存在着一个横跨川滇藏等多省区的相互关联、咬合的环形走廊地带。
  环形走廊的形成首先基于地理空间,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大山、河流、高原、谷地构筑起这里主要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藏羌彝等诸多少数民族在这一地理空间中繁衍生息、迁徙往来,其活动又形成了这里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环形走廊从来不缺关注焦点。不过,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正在作为新的切入点,重新梳理这里的资源和优势,进而实现这一区域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3月,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环形走廊从时空概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规划。
  这当然是全新的尝试。需要追问的是, 为什么文化产业能够作为切入点?文化又凭什么能成为整合资源、转变模式、融合发展,进而构筑起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全新发展路径的关键元素呢?
  宏观视野中的“藏羌彝”
  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产业专项区域规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涵盖四川、西藏、青海、云南、贵州、陕西、甘肃七省区, 核心区域内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
  环形走廊区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 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概念形成的缘起,是其发展的基础之一。西藏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四川的九寨沟演艺群、云南的丽江和大理、青海的热贡唐卡……很多人都能列出一串这一区域特有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早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文化重建过程中, 以文化部设立国家羌族生态保护区为标志,以文化产业作为切入点, 串起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已经成为寻求发展路径的一个主要思路。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的另一个基础则是宏观经济,是西部地区从相对封闭落后变为桥头堡时必须主动抓住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等全新的发展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所在的整个西部地区,会发现因其保存较好且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地理位置上,西部地区已经由原来的相对封闭落后而一跃成为发展的桥头堡地带。在这个过程中,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都将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 以顶层设计主动引导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特别是吸引社会资源和资本进入,“带活一池春水”,就不仅仅是《规划》应有的题中之义,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次有益尝试。
  以文化促进融合发展
  就新意而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处处体现出融合发展的特色,包括空间、资源、业态等全方位的融合,这是一种建构在“生态文明”而非过去“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发展思路。文化,不仅是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主要手段。
  以空间融合为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互相衔接,构成一个闭合的环形,更是在其深层的文化肌理中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几乎在整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都有分布的藏族文化自不用说,就以彝族文化为例,不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同为核心区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甚至在东南亚等地也有影响。融合发展使得凉山的彝族文化相关产品和项目有可能借助云南的区位优势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地区获得市场。
  业态的融合更能显示文化同时作为融合基础和手段的重要作用。世界级的自然景观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产业也一直是这一区域的优势产业之一。而文化与旅游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为旅游产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更在旅游衍生产品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等方面拓展了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文化与设计、创意等的融合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比如位于《规划》辐射区的四川雅安芦山县在地震的灾后重建中, 就借助设计整体规划了文化、旅游等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
  文化一直都是区域发展最可倚重的重要资源,而非刚刚被发现的“新方向”。
  抓住真正的“后发优势”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具有后发优势,前提是抓住并坚持自身的特色。因此,对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未来的发展,首先就是避免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而是在充分保护好当地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这需要对当地的文化、生态等资源有一个全景式的调查和梳理,需要更新发展理念,更需要搭建好各种平台,比如支持走廊建设的协调服务平台、项目平台、文化金融平台以及互联网平台,从而形成支撑发展体系。
  尽管“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在文化和地理上天然相依,《规划》也将其视作一个整体区域进行发展,但行政区划的分隔毕竟还是现实,条块分隔的行业管理体制也是现实,因此,要促进真正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来自更高层次的助力,包括形成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的机构组织,以及进入更高层级的规划包括“十三五规划”。
  由此,“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才有可能抓住真正的后发优势,探索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向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复制推广,乃至真正成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试金石、试验区。

 
 
                                        2015-09-2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