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财政投入35.14亿用于“非遗”保护 千余个国家级项目获益

 
    据文化部非遗司透露,自2006年起,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其中30.4亿元对地方开展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予以支持。截止2013年底,中国各省共公布了9647项省级非遗项目,认定了7713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通过省级财政予以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
  据了解,由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表演艺术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非遗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远。以戏曲为例,1959年有360个剧种,2004年只有260个剧种在演出, 目前有演出的不到200种。如演出宁河戏的江西省修水县新三元班是个32人的剧团, 一年演出收入不到25万元, 从2012年社会筹款47万元开办至今,已负债近十万元,面临再次解散风险。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90%是家庭作坊和个人、个体劳动者,作为市场经济转型中的边缘弱势群体,他们因为无力提供质押贷款的不动产和信用保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没有无息、贴息的优惠政策扶持,使原本就困难重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在高成本、高税费、低收入、低回报的困境中步履维艰。年轻人不愿学,和学成后不挣钱有很大关系。因此,继续加大对非遗传承保护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非遗保护、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于增强非遗项目自身造血活力,形成活态传承的良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5-01-16
                                  (新闻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