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4)”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4)”。相比往年,今年文化产业指数的发布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在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哪些变动?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在哪里?中央和部委密集出台多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如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文化产业指数都给出了一定的解答。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两项指数描绘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城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和文化消费两个维度展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影响,对各地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大
  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包括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4个方面。总体来看,与去年相比,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各省综合指数排名有小幅度变动,河北、湖南、江西挤进全国前十名;生产力指数全国排名变化较小,东部地区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资本以及人才投入,在前十中占据八个席位;影响力指数排名有一定浮动,前十名的省市中,除了湖南、江西、安徽外,其他均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中,有将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而且,青海、宁夏、西藏三省区进入驱动力指数前五名。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表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崛起部分来自于内生性动力。“以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一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今,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获得了与经济同等的发展机会。相比而言,东部地区文化产业体量大,文化资源开发较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比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困难得多。”
  除了内生性动力以外,外部政策的推动也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崛起的重要原因。去年,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其范围覆盖我国新疆、青海、广西、云南等西北西南多个省区。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使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产业迎来大合作、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并形成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带;今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涉及西部七省区核心区域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人,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8月,文化部、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通过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着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消费满意度不高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4)”是在历时6个月、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文化消费专项调研数据基础上, 综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客观数据,经过系统计算和分析得出的,包括综合指数、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满意度等6项指数排名。
  从各项指数得分情况看,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去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是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等优势明显,但是文化消费满意度和文化消费环境方面并不存在此优势。在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满意度两项指数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宁夏和海南。
  对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分析,文化消费作为一种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会受到地域文化、个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满意度不高一方面来自于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文化消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在北京,居民想去看场电影,可能还要考虑天气和路况适不适合出行、能不能买到合适时间的票等因素。”
  另外,在本次文化消费指数调研中还发现,在国内外文化产品偏好方面,国内的游戏更受欢迎;最受文化消费者欢迎的五大行业是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期刊、杂志,网络文化活动,文化旅游。由此可以看出,报纸杂志、电视、图书等传统文化产品依然是居民主要偏好的文化产品,但网络文化活动等新兴文化产品也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随着文化旅游热和艺术品收藏热的兴起,旅游和艺术品收藏分别位列文化消费支出和市场成长空间排名的首位。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目前, 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 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对此,吴江波表示,中国文化产业正向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够完整、集聚效应不明显、知名品牌少、高端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文化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日益突出。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文化产业与设计、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尤其是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但记者从课题组了解到,作为文化产业指数统计指标之一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并不乐观。
  衡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3个指标: 内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由于前两项指标很难通过量化收集数据, 而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企业科研经费投入、高技能职称人数等4个指标进行精确量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主要看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程度。“这两项产业的融合程度越高越好, 甚至可以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倒逼文化商业模式以及文化内容的创新。不过,科技创新指数的得分一直都很低,去年的得分是66.9分,今年是68.2分, 这是整个统计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这个指标得分低说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课题组相关人员表示。

                               
       2015-01-04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