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带着杨柳青年画“走出去” 来天感科技园“找回”镇馆之宝
用科技铸就城市艺术之光

 
    作为一个天津人,你有多了解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乾隆都变成手环上“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今天,古老的年画也在博物馆里重焕生机了。一提起中国书画,你还以为就是水墨、宣纸吗?其实它也开始数码起来了,置身科技浪潮之中。今天,记者就带你走进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看老年画如何变得鲜活有趣,感受天感科技园里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老年画焕发新风采
  说起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其实它并非坐落于杨柳青, 而是位于河西区佟楼三合里111号,是一个以收藏、研究、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展馆。在这座外观雅致的仿古建筑里,展示着600余幅杨柳青木版年画,收藏了自明代以来年画万余张、古版6400余块,其建筑规格、展品数量、馆藏丰厚,位居中国年画博物馆之首。博物馆在展线设计上别出心裁,以“历史传流”“戏曲故事”“古版藏珍”“仕女娃娃”“世俗生活”“戴齐画坊——保护发展”“中国年画集锦”为主题布置展厅,并通过实景还原、工序半成品展示等,带给人们最直接最难忘的观感。
  一进场馆大厅,左手边一张巨幅年画“震慑”住来访者的脚步。据悉,这幅长8.5米、高2.4米,题为“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的年画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年画作品。乘扶梯准备进入展厅,行至高处还可俯看长方形鱼池底部巨大的缸鱼年画,荷间的锦鲤映着水波栩栩如生。 沿展线漫步,400余年的年画变迁一览无余。待见到熟悉的胖娃娃年画“连生贵子”时,它旁边展示的黑色线版、黄绿红等各色木版揭示着“逐色套印”的秘密。而工序、用品展区,通过年画半成品和制作工具,为参观者“讲述”杨柳青木版年画特有的“勾刻印绘”四道工序。
  据馆内工作人员杨雯介绍,开馆3年以来,除了常规展览,也致力于让年画“走出去”,“我们还带着年画实物、电脑幻灯片走进社区、兵营,与居民、部队官兵进行互动。而9月13日, 杨柳青木版年画还特别来到空港体育中心展出”。此外,博物馆还充分打造年画衍生品, 把年画元素与丝巾、折扇、书签、明信片、内画壶、U盘、书籍册页等相结合,这些物品成为中外游客馈赠亲朋好友的新潮礼物,不仅令人看到了古老的年画所焕发出的崭新生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天津的骄傲——杨柳青木版年画。
  数码宣纸做艺术品复制
  走进河西区天感科技园,最先吸引人们眼球的竟是看起来和科技毫无关系的陈塘庄瓷艺坊。坊内摆满了造型各异的大瓶,有成品亦有白花花的原坯,在工作人员操控下“窑内”响声不断。“天感科技园前身是天津感光胶片厂,过去生产时回收白银都是高温烧制,但现在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序不允许放在市区,可我们保留了高温烧制的工艺,于是利用自身优势转做瓷艺。”天感科技园副总经理陈朝告诉记者。 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的是长城系列瓷瓶,选取长城482个景点,绘制在不同瓶型之上,“目前已完成280个瓷瓶,争取年底完成,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曾经的天津感光胶片厂于2010年进行转型升级。陈朝介绍称:“在影像材料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横向纵向的发展,真正迈向了文化产业。除了瓷艺坊,利用数码宣纸,做高仿真书画,复制历代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陈塘庄美术科技馆就是这些字画的公共展示平台。美术馆是根据老厂房改造而成, 面积为15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沈周、石涛、仇英、和珅等人的书画琳琅满目,陈朝笑说:“这些作品的原作都是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能一幅字就足以买下咱们整栋楼了。”而眼前的书画都是陈朝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数码宣纸、颜料墨,复制而成的。馆内展出的一幅沈周、文征明合作的山水画长卷,全长17米,历时一个月复制完成,是目前展出的最长的作品。
  这样的高科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书画造假,陈朝表示:“我们的定位就是复制历代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这些书画很难再拿回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国人可以欣赏到这些艺术珍宝。”像展出的圆明园四十图景、清朝乐器组图等都具有史料意义,“我们将清朝乐器组图送给天津音乐学院一套,这将是学生们非常好的学习资料”。未来,天感科技园还将打造尔宝瑞蜡像馆、天津本土画家的签约工作室等,依托科技力量铸就更具魅力的城市艺术之光。
                                            2014-09-16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