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座谈会发言摘要

 
 

  核心提示
  文化与科技紧密相关,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抓住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一项创新性的重大课题, 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地加以推进。在5月18日深圳召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座谈会上,有关部门、地区和单位代表就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发言嘉宾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 蔡赴朝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王志刚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鲁炜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唐承沛
  广东省深圳市市长 许勤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于晨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 梁光伟
  文化科技融合推动广播影视飞跃发展

  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 蔡赴朝
  广播影视的每一次飞跃,都得益于文化与科技的共同推力。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直播卫星覆盖工作推进迅速,目前宁夏全区已经实现直播卫星户户通, 今年底,内蒙古、海南等7省区将完成1400万用户的户户通。到“十二五”末,全国有线电视通不到的农村地区都将能通过直播卫星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数字节目。我们把互联网作为广播电视扩大覆盖特别是国际覆盖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即使在国外,人们也可以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随时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我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实际用户已达3500万。
  近年来,正是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文化和信息的需求,促使我们大力推动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努力开发公共信息服务、视频点播等新业务,从而大大拓展了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切实改善了服务。
  文化需求促进广播影视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新特点,一是更加多元多样多变,二是更加注重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这两方面都极大地驱动了广播影视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如今的电视机, 已经成为多媒体终端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国开播了16个高清电视频道。去年,我们组织推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5家电视台联合开办3D试验频道, 并于2012年元旦顺利试播,迈出了我国电视3D时代的第一步。在电影业态创新方面,我们重点推进了3D电影的发展,目前全国有6700块银幕可以放映3D电影。特别是去年底,我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巨幕(DMAX)系统,由于国产设备降低了成本,票价比进口巨幕电影低了40元,观影效果却更好。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广播电视创新科技、创新业态,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内容,只有始终坚持把内容生产摆到突出位置,努力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使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保持不竭活力。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直接、更有力、更迅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广播影视加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必将释放更大的能量。

  我国文化科技发展比较优势明显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王志刚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态势已发生深刻变化,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竞争的重要力量。
  综观全球文化发展态势,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产值占GDP比重普遍高于10%;二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凸显, 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三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竞争趋势日益明显。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文化科技发展正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首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次,从长远来看,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我国文化消费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文化生活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文化科技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批技术成果。三是全球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体系与标准尚未健全,我国有可能在文化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促进文化领域技术和产业体系整体的跨越发展。 四是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外来文化难以快速扩张,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自主发展,并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
  抓住战略机遇,推动文化科技创新,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创新引领、促进融合。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二是要市场牵引、应用驱动。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驱动,市场为牵引,注重对文化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的分析凝练,结合实际应用,开展技术创新。三是要技术集成、模式创新。四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坚持开放合作,整合资源,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管理科技进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二是加强文化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推进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文化事业服务能力。三是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等。

  发挥首都优势深化文化科技创新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鲁 炜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上优势明显、责任重大。我们按照中央要求,主要抓了七件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把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作为首都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是成立六大文化联盟,骨干成员单位800多家。三是打造文化科技园区, 扎实推进中关村海淀园等四大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等四大文化与科技融合园区。四是搭建高端融合平台,创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做强做大北京文博会、科博会,全面提升北京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交易额52.73亿元,其中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占82.9%。五是扶持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品牌文化科技企业,其中水晶石将世界最前沿的全息技术运用到文化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已中标伦敦奥运会官方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六是抓好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智慧北京建设,重点实施了高清数字电视交互推广工程等一大批项目, 近年来仅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直接支持文化科技项目300多个。七是扩大科技运用,紧紧围绕文化需求,加大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的运用。今年以来,北京文化产业保持稳定增长,1至2月核心文化产业规模以上单位收入同比增长18%,为首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会议,科技部、中宣部等五部门授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确定在文化企业认定方面先行探索,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借鉴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 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政策移植到文化领域,研究出台《北京市关于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文化科技企业认定上实现突破,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健全工作机制等。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促进科技长入文化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唐承沛
  近年来,我们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科技长入文化,抢占文化科技发展制高点。我们正在做和打算做的工作主要是:
  1.着力健全创新体系,促进融合。 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十二五”期间,力争申请100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50项以上文化科技攻关成果,打造3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带动更多文化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二是突出基地载体建设。培育5家以上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抓住数字出版这一方向性、牵动性产业,积极创建数字出版发行等产业基地。三是突出产业本体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两番。
  2.着力提升创新层次,引领融合。 一是在产业化上,积极搭建文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 大力发展技术开发、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推动产学研互通互动,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演进。二是在标准化上,力争“十二五”时期,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文化领域国家标准20项以上,行业标准30项以上,省地方标准100项以上。三是在品牌化上, 实施品牌兴文战略,从商标注册、质量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力争“十二五”时期,新增文化产品和服务类注册商标5000件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建设5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3.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撑融合。推进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向文化科技企业集中。面向国内外延揽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文化发展前沿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将文化科技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等。

  自主创新与文化立市双轮驱动
  广东省深圳市市长 许 勤
  近年来,深圳坚持战略引领,推进自主创新与文化立市双轮驱动。制定了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33条自主创新政策,出台了《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等措施。 迅速发挥出“1+1>2”的叠加效应,“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
  文化与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因子。深圳在探索“文化+科技”模式的过程中, 一方面,以文化创意催生新兴科技业态。将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植入科技产品,催生出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科技业态。另一方面,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民阅读数字出版分众平台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创造了集节约化、便捷性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深受市民欢迎。
  深圳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发挥“文化+科技”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基地园区的“孵化器”、“加速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2010年至今已认定两批共40家“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华侨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三是加快建设基地园区。
  搭建并用好金融服务、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五大平台,形成全要素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深圳依托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参与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举办深圳文博会、高交会等国际性展会,打造文化与科技产品、技术和资金的重要交易平台;在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46家和一批产学研资联盟,形成200多家产业共性技术和检验检测平台;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三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高新技术对电影业产生根本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文化是一种历史和人文的浓缩和传承,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形态,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软实力;科技是人类聪明才智和现代技术的结晶,是促进精神文化产品提高质量的关键。
  世界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电视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不仅没有没落,反而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实体经济情况下,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反经济周期”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根本上还是电影业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如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3D技术等,提高制作水平,拓展传播渠道,在突破中得以生存,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对电影制作形态和质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一是强化电影发展的驱动力。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形式各样的电影消费产品和服务,既丰富了人们对新电影产品的体验,又促进了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为电影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提高电影产业的生产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电影生产,这是近年来我国国产影片数量和票房迅速攀升的重要因素;三是增强电影作品的表现力。利用科技方法创新电影的表现形式,涌现出《唐山大地震》等一大批吸引力感染力很强的优秀影片;四是提升电影产品的传播力。卫星、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技术,强有力地改变和扩大了电影的发行、放映。
  当今时代,如何通过文化科技创新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有如下一些思考:1、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突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优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外部环境, 形成支撑文化发展的科技保障体系, 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 2、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特别是要着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应用, 解决文化产业重要领域对技术进口的依赖;3、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开展一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研究, 加强对研究成果和文化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4、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注重产业融合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于 晨
  上海大力推进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 特别是注重发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示范区也成为上海创新实力最雄厚、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最突出的区域,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三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区多园” 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顺应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园区的高科技和文化产业特色,依托部市合作,建立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核心园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路径, 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的发展高地。随着核心园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的成熟,其他的“一区多园”也引入了产业融合模式,紫竹高新区推进建设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金桥园依托网络文化产业加快园区转型发展,长宁园坚持“文化为体、科技为酶”发展多媒体产业,徐汇园成功实现单一软件产业向数字内容产业的成功转型。
  我们注重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聚焦突破一批满足文化产业生命周期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了新兴业态成长、集聚、提升发展,培育了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去年上市的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将IPTV技术输出法国、印尼。民营企业发展活跃, 盛大文学处于国内原创网络文学版权市场的领先地位, 上海方正等企业构建起数字阅读产业链,盛大网络、征途信息等游戏企业被认定为2012年“文化企业30强”。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机制。上海已建立由宣传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组成的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着手制定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3年行动计划。 二是进一步形成文化科技融合平台支撑体系。三是进一步推动落实文化科技融合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文化装备业等方面的扶持。

  文化科技融合是企业创新发展增长点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 梁光伟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的增长点。10余年来,华强集团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实现了单纯科技型企业向文化科技型企业的成功转型。
  文化与科技融合对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一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现代高新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使文化生产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进入到产业化与规模化生产阶段,给文化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华强动画和数字电影通过将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方法引入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了7到8倍;其二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立足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加大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华强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也已出口伊朗,并与南非、乌克兰、卡塔尔等国达成输出意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华强集团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着力创新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特种电影、影视作品的创意阶段就融入科技元素,有效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科技手段,增强产品的表现力;努力推进高素质文化人才与科技人才的高度复合,培养了一支专业复合、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目前在文化科技产业领域,已形成了近万人的员工队伍,其中从事创意和研发的核心人员有3000多人,许多人既是导演、编剧、音乐等方面的艺术人才,同时又是掌握了影视特效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专家;积极探索文化管理与科技管理相融合的新的发展模式,适应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需要,华强集团在企业内部不仅设有创意中心,而且成立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研究院和工程设计院,专门针对动漫、特种电影研发中的技术问题、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研究跟踪产业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2012-05-23
                                        (新闻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