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解读文化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键词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后,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于近日颁布,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仔细研读《纲要》,其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两大关键词值得重点关注。
  关键词一:公共文化服务
  《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十二五”时期的新阶段,文化服务已同医疗、教育等一样,越来越成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此番《纲要》中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论述,使得“民生”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纲要》在这一点上突出了“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有了更多的实惠。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换代。”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中国公民现代文化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进入权益和权利的范畴。”
  事实上,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在谈及《纲要》中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时的表态则更为具体和令人振奋。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在继续巩固完善提升“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五大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纲要》的重要内容,应该从政府的基本职责上加以保障。首先要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是完善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则进一步指出,中央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给予大力支持,中央也要求各级财政建立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的重点是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文化项目给予经费补贴。
  目前,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差别较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也各有不同。“《纲要》把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向基层和农村地区倾斜,十分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表示。
  可以预见,《纲要》颁布后,各地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鼓励、引导和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群众尤其是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在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服务;将基层文化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考核体系……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
  关键词二:文化产业
  《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并着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扩大文化消费。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内迅速升温。朱之鑫强调,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纲要》中提出的文化产业“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将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三个方面努力。此番《纲要》对这一问题作的重点论述,多处闪现亮点。
  《纲要》提出,要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目前来看,国内已经有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但在内容及功能建设上却不尽规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齐国就曾指出,国内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是以现有形态进行命名,只是单一业态,园区的功能还比较薄弱。因此,《纲要》所提的“规范建设”“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十二五”时期,总署将通过建设8—10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并积极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
  《纲要》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将在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此,沈望舒认为,民营资本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文化领域。要让民营企业不再仅仅是“打工者”,还可以是“置业者”和“投资者”。“我们需要浩浩荡荡的文化建设大军,各种资本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有专家观察认为,尽管“十一五”末,我国文化企业与金融的对接已经“破冰”,但是当前的中国文化企业仍然散、乱、弱、小,时常面临融资的“瓶颈”。对社会资本的积极引导,或将对“融资难”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2011年,我国共有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仅准备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就有30家。 预计《纲要》颁布后, 每年将有30—50家文化企业上市。 把金融植入文化,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强的动力。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引导什么样的资本、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投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表示,要让资本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方面起到施肥、灌溉作用,而不是榨取文化的价值。
  孙志军表示相信,按照“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3%的水平,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 是有可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真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

                                      2012-02-22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