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吸纳各国精华 从容走向世界
      ——2011年终盘点之“入世”与创意篇

 
 

  10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之后,即便是一个最普通的中国人,也能感受到身边的某些变化,比如,汽车越来越便宜,国际知名品牌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再比如,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一年比一年多,并且在哪里都可以发现“中国制造”的商品……那么,“入世”对中国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大舞台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表现在文化市场上,便是越来越开放。中国的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各种音乐剧以及芭蕾舞、交响乐、歌剧、 话剧的世界经典,中国的京剧、 杂技和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等也一步步地走向世界,每年都有上万场商演在国外举行。 2011年,仅引进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上海首演以后,5个月内就有17万观众走进了剧场,票房超过6000万元。 电影也是如此。到2011年年底,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已达10000块, 预计未来5年可以发展到30000块,观众可达13亿人次。 到电影院观外国大片,坐在家里看碟,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市场的洞开,使中国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接受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当然,中国的文化输出,也与世界产生了互动,且渐具影响力。
  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
  文化市场的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漫、电影、电视、出版、演出院团等产业,均在这10年内完成了体制转换和调整。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GDP大概为38万亿,其中文化产业约占1.1万亿,而未来的5年, 文化产业要占GDP总量的5%,成为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年底,中国仅动漫企业就已超过万家,其中包括十几家上市公司,虽然还存在着小而松散以及其他的问题,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和基础,再也不是“一穷二白”,如能适时地实现整合与重组,强强联合无疑会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出版产业也是如此。“入世”10年,中国诞生了一大批出版“旗舰”,无论在版权引进还是输出上,均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许多著作权人,都将中国作为了首选的“淘金”之地。
  版权意识觉醒改变了理念
  2001年,中国在“入世”之际所做的几项承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关知识产权的承诺,如今,所有承诺都已履行完毕。其实,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中国人也渐渐地发现并真实地体验了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软实力”的真正厉害,以及发达国家由此而获得的巨大经济回报。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已经使盗版等现象渐渐退出江湖,取而代之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游戏规则和各种法规。在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领域,版权意识的觉醒,让我们改变了思维模式和理念,十年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版权双向交流体系,一方面使外国的文化产品引进时受到版权保护,一方面在本国的文化产品输出时能够增加附加值。从版权引进上看,2011年的图书市场, 有30%的大众生活类图书都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些原来不与中国合作的外国出版商和作家,也改变了看法,授权给中国出版他们作品的中文版。而中国的图书“走出去”,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比如作家莫言,就有大量的作品在国外出版,且已渐成品牌。
  培养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
  曾有专家表示,“入世”以来,中国在物质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精神层面上,发展还不均衡,以电影产业为例,我们只能一直紧追发达国家的步伐,但产业环境的整体发展还有较大欠缺,还没有掌握其真正的精髓。与经济制造相比,我们的文化制造还不能与大国形象相匹配。
  其实,不仅仅是电影,其他文化产业诸如电视、动漫、出版等,较之一些文化输出大国,我们也远远形不成强力品牌效应,其根源,就是我们还缺少独具民族性和中国风格的文化创意,缺少具有独特想像力的创意人才,缺少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作家,因而人才的培养,已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具备了真正的人才实力和强大的队伍,我们才能以全球的眼光去创造本土的文化,更加从容地面向世界并发出我们的声音。

                                        2012-01-04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