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天津市曲艺相声抓住新机遇 形成特色品牌

 
 

  这几年,天津进一步加大力度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使得具有“曲山艺海”之誉的天津在全国的文化影响日益显著。这里最突出的应该是非常宝贵及独特的曲艺传统,尤其是相声,在天津文化生活中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发散力也很强。
  我们到丽江会有《丽江印象》,去杭州会有《杭州印象》,在桂林会有《印象刘三姐》,不叫什么印象的会有武夷山的《大红袍》。那么来了天津会看什么?特别是京津城际开通这几年后,天津到底在京津双城记中如何找到文化旅游的位置,天津与北京相比,又有哪些文化演出市场的特色优势?这些已经成为天津文化旅游亟待思考的问题。这几年,天津进一步加大力度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使得具有“曲山艺海”之誉的天津在全国的文化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相声,在天津文化生活中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发散力也很强。随着这几年天津茶馆相声的名声大振,到天津听相声赏鼓曲的外地观众也越来越多,日益形成了品牌效应。
  天津的小剧场曲艺
  根植传统重现生机
  天津的小剧场曲艺可以追溯到清代,至今有二百多年。其实那时不叫小剧场,而是称作茶楼。随着茶楼在天津的日益兴盛,设备日益完善,其中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津门四大茶楼崛起。但保存至今的仅剩下金声茶园一家,也就是现在鼓楼里边的元升茶楼。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南市商业聚集区形成,一批小剧场应运而生,一批有声望的相声演员和鼓曲演员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张寿臣在南市的通海茶社的亮相,博采众长,匠心独运,大胆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我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相声名家侯宝林也是在南市的燕乐茶楼登场,一炮走红。仅在燕乐茶楼,京韵大鼓几大流派的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在此都有过不同凡响的表现。天津的小剧场曲艺一直延续火爆到了文革前夕。粉碎“四人帮”后的文化繁荣也最早出现在南市的小剧场,群星、淮海等开始复苏相声和鼓曲,马三立、郭荣启、骆玉笙、阎秋霞等回归小剧场。可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在2008年4月11日,一名工作人员将小剧场最后物品搬出,并顺手拉下卷帘门,曾经名人汇聚的老南市百年燕乐剧场关闭了大幕。
  这几年,天津进一步加大力度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使得具有“曲山艺海”之誉的天津在全国的文化影响日益显著。这里最突出的应该是非常宝贵及独特的曲艺传统,尤其是相声,在天津文化生活中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发散力也很强。随着这几年天津茶馆相声的名声大振,到天津听相声赏鼓曲的外地观众也越来越多,甚至不乏海外观众。著名相声演员于宝林和冯宝华率先在十年前重新打回小剧场,天津茶馆相声应运兴起。 当然这不是偶然的,是由几个重要因素导致的:一是传统的市场很雄厚,天津人到茶馆看曲艺已经有二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传承和习性;二是距离同样有文化欣赏经历的北京太近了,北京听不到的,在天津则能听到价格便宜且原汁原味的相声鼓曲;三是现在的演出市场活跃,好节目接踵而来,天津老百姓已经有了买票去看演出的习惯;四是去小剧场方便,能跟演员近距离接触,喝茶聊天,丰富生活;五是天津有了一批能够在小剧场登台的演员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并且拥有了喜欢自己的观众群。
  京津文化呈多元态势
  相声曲艺重心在天津
  在北京,小剧场的曲艺演出场所大体有十家左右,较为热闹的超不过七八家,除了德云社以外,较为响亮的团体还不算多。湖广会馆过去能经常欣赏到相声和鼓曲,可现在大部分都是京剧表演,相声和鼓曲已经被边缘化。很多观众纷纷跑到天津欣赏原汁原味的相声和鼓曲,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北京,小剧场话剧越发繁荣,几十家同时演出,每年能更换几十出新剧,白领充实着观众群,民营剧社喜笑颜开。北京外来人口增多,传统文化的欣赏习惯在减弱,现代化多样化的演出也削弱了相声和鼓曲的根基。在苏州,能够经常演出评弹的小剧场超不过三四家,而且谁去了给谁演,客人一走演员坐那干等。 但天津小剧场相声和鼓曲在十年间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多, 比如名流茶馆、天华景、谦祥益、中国大戏院小剧场、明月、西岸相声会馆、大金台、金乐、同悦兴、元升等等,现在滨海新区也开始出现小剧场的相声演出。小剧场的票价也不算太贵,每位观众20至40元、60元不等,茶水另收费,但可自带零食,可以说是物美价廉。不过现在价格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如果小剧场的票价抬高过快,也要引起警惕,因为天津喜欢相声和鼓曲的观众消费承受力是比较脆弱的。有一家小剧场曾经将票价提高到了80元,很快就冷清许多。不论怎么说,天津人几百年的码头文化根深蒂固,对小剧场相声和鼓曲情有独钟,土壤肥沃,传承扎实。
  经营各具特色
  氛围各有千秋
  天津小剧场的经营也是五花八门,有单位出面经营的,也有承包给个人的,近年来个人经营增多。其中西岸相声会馆是企业和政府携手,天津相声广播有力介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天津的小剧场进去以后设施还算是舒服,环境比较干净,只是演出环境和氛围还需要梳理,在小剧场喊什么的都有,台底的比台上热闹。天津有个振北曲艺团,他们有自己经营的明月小剧场。 这个小剧场就有一个好的环境,老观众多,票价定得低廉,一年四季总是有演出, 相声鼓曲戏曲,刮风下雨都没有停歇过。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有时也过去票几段,唱得都是他喜爱的白派京韵大鼓。他之所以去就是因为喜欢那种浓郁的鼓曲氛围,还有那可爱的观众。谦祥益坐落在红桥区的估衣街,借助着这块老牌子塑造了老茶楼的特色,有前厅,也有候场区,很是受演员和观众的追捧。名流茶馆的建设速度也很快,几年间便有了三处小剧场,都在市中心,连锁经营,有自己的团队, 也有自己的管理分配办法。 西岸相声会馆环境比较舒服,在人民公园里边, 装修古朴典雅,民族韵味浓郁。 天华景得天独厚,有着百年历史,又在繁华的劝业场楼上,人流多,老户多,自然就有了天上曲艺的感觉。和平文化宫的小剧场也很会营造环境,周边挂着京剧脸谱,干净敞亮,有一种皇族茶楼的气派。著名评书名家刘利福在这说拿手绝活《聊斋》,有老辈陈世和的风范,观众很是踊跃。
  软实力吸引观众
  服务还需大提升
  天津小剧场除了除夕到初五这几天“封箱”,其余时间天天演出。天津人的小剧场有着天津人解不开的情结,这也是一个欣赏传承,祖辈这么看过来的,怎么也割舍不掉。说起小剧场的服务,天津的软实力还没充分体现出来。听老人讲,过去的天津茶馆服务人员跟观众熟悉到都能喊出名字,服务得很舒服,跟到了自己家一样。现在怎么能服务好,谁去服务好,怎么能与台上的演出相融合,确实已成了天津小剧场经营的重要课题。
  天津的小剧场向来是要走平民路线的,但随着天津文化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小剧场的演出要有前瞻,要学会和研究吸引观众的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可以纳入更高端、更丰富的消费方式。小剧场的经营,也不能完全靠个人,也要有政府、企业、民间几方面的投入或者股份制等市场办法。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京剧小剧场就是政府和几方面的共同投入,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演出独特景观,国外的游客络绎不绝,需要提前预约才能看到。而且观众走进小剧场,从演员化装起就开始欣赏,安排和设计十分独到,把一个我们本来十分熟悉的京剧添置得有了新内容和新形式。
  专业艺术院团介入
  小剧场不让大舞台
  天津几十家小剧场的兴起,使广大市民尤其是曲艺爱好者有了固定的欣赏场所。天津民营剧团孵化基地也在努力推动公益性的演出,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和欢迎。今年有近万名观众免费观看了民营剧团在小剧场组织的相声鼓曲演出。使他们在享受艺术、感悟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有了展示自身艺术才华的机会。在民营剧团的带动下,有一大批文艺爱好者登上小剧场舞台,积极参与到剧团的排练演出活动中,展现了民营剧团“平民文化平民爱”的又一艺术特点。可喜的是,除了曲艺团外,其他专业剧团也慢慢开始在小剧场演出,这就提高了小剧场演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现在,市曲艺团和市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介入到小剧场的演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思路和规划去演出,去发展更大的空间。比如天津曲艺团的张楷、王哲、王莉、冯欣蕊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鼓曲演员,这么强的阵容在小剧场演出应该说在全国都不多见。而籍薇、刘秀梅、郝秀洁等更是闻名遐迩,一位来自广东的曲艺观众看完后激动不已,说是饱了一辈子眼福。群星剧院算是个小剧场,能有400多个座位, 观看环境会比其他的茶馆显得正规,而且灯光音响也很现代化,听起来耳朵和眼睛都很舒服。但如何能吸收小剧场曲艺的优势,如果能与旅游部门协商,争取北京更多的观众到小剧场里来观看演出,市场空间便能扩大很多。这里不光是演员的问题,还有老生常谈的服务和环境包装,不能一桌好菜卖不出好价钱,最后跟驴打滚一个价了。目前小剧场的相声鼓曲演出团体众多,仅相声就有曲艺团、哈哈笑、众友、名流、九河、天广乐等十几个,会聚着几百个演员,由老一代相声演员尹笑声、黄铁良、刘文步、张奎清、佟守本、邓继增等领衔,又有尚处在艺术高峰期的佟有为、马树春、郑福山、赵津生、杨威、于浩、袁春起等坐镇,后边的裘英俊、于丹、刘春山、许建、李梓庭、孟令一等一批青年相声演员众星捧月。 天津小剧场相声的师承关系很清楚, 几位老前辈都在认真地传教徒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有示范性作用。比如著名相声演员魏文亮和刘俊杰收徒几十个,大部分在小剧场演出,成为中坚力量。他们中不乏真心喜欢相声艺术,终身想在小剧场从事这个职业的有为青年演员。
  繁荣相声曲艺市场
  作品和经营都要抓
  现在小剧场相声也面临着问题,就是新作品少,传统作品的整理和翻新贫乏,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十几个段子,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再有就是还有脏活荤活夹着,尽管有笑声,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忧虑。还有日益兴盛的送花篮模式,公允地说送花篮补充了小剧场的经营不足,给演员带来不菲的效益。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铜钱的味道越发浓重,花篮成了某些演员的追求目标,观众纯粹观赏的味道也在悄然变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几十家民营剧团出现在小剧场舞台,相声居多,鼓曲偏少,但现在也有上升趋势。从鼓曲上升能看出观众的欣赏口味的多样性,而且欣赏鼓曲的年轻人居多,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受到爱戴,这就给小剧场的曲艺舞台带来变化。今年,天津电台文艺台在谦祥益做了两场鼓曲专场,很多中青年鼓曲演员张口就能唱出地道的韵味,而且流派纷呈,台下的观众也如痴如醉,看出天津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十足。
  天津小剧场曲艺相声演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扯皮。当然票房的压力、储备资金的薄弱、管理人员的局限,都给经营者带来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尖锐的问题就是怎么整合小剧场演出的资源,怎么能形成一种连锁演出的趋势。天津的小剧场的优势很多,但都是分散的,没有在全国出名的品牌,没有专门为小剧场策划和指导的组织。应该努力树立品牌, 打造出名的小剧场,推出小剧场的名演员、名剧目。 现在杭州、武夷山、桂林、西安、丽江等,都有这方面的组织者,低成本高运作,营销手段丰富多彩,成为旅游者来了就必须看的演出项目。目前,统一的策划和科学安排对天津的小剧场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前不久,市文联组织了小剧场的相声展演;天津群众艺术馆和红桥区文化部门举办了全国小剧场新相声作品比赛,收效都很明显。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怎么能够集中优势打好歼灭战,怎么能互相补台,互相协作,资源共享,确实是发展天津小剧场曲艺相声演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有,小剧场相声演出也有低俗化的现象。 令我们担忧的是正经八百表演的相声节目受到排挤和冷落,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有一些演出场所, 不说低级下流言辞的节目,现场效果肯定没有那些满篇下三路的节目效果好。 台上一喊“爸爸”,台下肯定异口同声答应。一沾黄色段子、低级趣味、下三路,肯定台下“咦”声一片。于是有不少观众问,难道这就是当今小剧场相声应该面对的观众吗?难道这就是听相声的观众应有的素质吗?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只怕是会蔓延出来,再梳理就困难了。
  有人说观光在北京,休闲在天津,这应该成为天津未来发展的城市文化主要定位及主旋律。城际铁路的开通,固然为天津小剧场曲艺相声演出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及高效催化剂,不过,这也是个“放大镜”,更多的游客涌入天津的同时,城市各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显现出来,比如说对小剧场的周边布置,对演出广告的常规化和步骤化,对宣传的艺术化。休闲在天津是需要兴奋点的,小剧场曲艺相声演出不能成为小气候,而是要做出大文章。

                                          2011-12-01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