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 版权输出虽创新高落到实处仍不乐观
图书版权输出的瓶颈在哪里

 
 

  在前几天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 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好像终于达到了一种平衡。 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是引进多,输出少,这或多或少地让许多业内人士有点儿愤愤不平,甚至有些人还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如今大家总算可以喘口气了。从本届博览会的统计数字看,总共达成了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953项,比去年增长24.13%, 其中,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1652项,达成引进协议1301项,引进与输出之比为 1∶1.3,虽然远远还没有达到预期,但起码出现了逆转,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版权输出的开门红。
  然而,本市某出版社一位资深出版人对记者说,这些协议的订立,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图书就能在国外的市场上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即便某些合作项目有了意向或者协议, 实施和落实起来也会困难重重,不论是文化本身还是语言问题,都存在着许多障碍。因而,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还任重道远。
  这位出版人说,他们出版社的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也曾成功地输出过版权,但也只是“象征性”的输出而已,不仅版权转让费用低得可怜,就算图书在国外出版,印数也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社会影响以及经济效益。那么,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关注中国的外国人,多为社会精英,这些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毕竟还是少数。而占多数的民众,想深入地了解中国,渠道还不是很多。仅以图书为例,它本是外国读者认识中国的最佳路径之一,但由于翻译等种种原因,使外国人走在这个路径上总是显得磕磕绊绊,不尽如人意。因而,中国的文化和图书版权输出,除了在东南亚等华语圈儿尚有一些竞争力外,在欧美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一位希腊汉学家曾讲过,在欧美, 真正精通中文或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其实并不多, 而能弄懂古汉语和古诗、成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图书的翻译,并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和份额。而中国的本土翻译,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乃至更甚。他们虽然有语言能力,但对外国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就是对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如此,中国文化输出的瓶颈也就形成了。所以,中国要想真正地解决文化输出问题,首要的是解决翻译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外文图书,只拿文学来讲,几乎国外以前所有的名家名著或现在荣获大奖的作品都被介绍进来,不管翻译得好不好,书是摆在那里了,有些当代外国作家也从中国掘到了成色十足的金子,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商以及作家的原因之一。而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出去,并且能在国外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即进入他们主流文化圈儿的,却是少之又少。是中国缺少好作家和好作品么?例如林语堂和张爱玲,他们能够被一些外国读者所知晓,原因之一是他们都能直接用英文写作,他们用英文所表述的东西,可能离国外读者的内心更近也更准确,被国外读者所接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人曾提出, 中国作家难以在国际上走得更远是由于没有经纪人。 然而,有了经纪人而没有好翻译,即便出去了,也会如树叶落在水面上一样无声无息。我们以前曾出现过无数的翻译大家,现在却是只有翻译没有家,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只能是望梅止渴了。
  然而,培养一个“通才”翻译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况且有些译者也声称, 不能将板子全都打在翻译的身上。本市一位长期从事文学翻译的女作家对记者说,在一项综合工程上,翻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有了问题便让他们去当“替死鬼”,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2011-09-07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