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京津冀区域协作新课题:文化产业合作须破三制约

 
 

  9月4日,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此次论坛以“让文化引领未来”为主题,将探讨的焦点定格在了区域内文化产业如何协同发展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就三地文化资源配置、关联产业融合、激活市场主体等方面发表各自看法。
  在国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语境下,京津冀区域如何在合作中唱好“文化”戏,不仅是区域内各方经济发展转型的选择,也是培育软实力、促进本地文化消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讨论中,与会学者们表示,京津冀三地要想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还面临着整合配置区域内资源、融合各方产业和技术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三方面制约。
  文化资源配置:形成协商与对接机制
  不可否认,京津冀文化资源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均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 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各自为战”格局依然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研究员认为,打破原有行政格局的分割,让区域内文化资源实现更有效配置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个体与区域的规划进行衔接,不仅要考虑如何使个体城市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还需要以区域背景为前提进行规划,实现共赢局面。”张晓明说。
  就文化资源有效配置这一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张艳君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同时,首先应鼓励二线城市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提升当地产业附加值。其次,应更加注重规划指导,避免加剧同质竞争。最后,在人才管理、产品准入等方面,建立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相互承认和协商机制,从而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除了加强三地政府间的交流协作外,成立京津冀区域文化协作委员会等相应协调机构,也是实现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助推力。在河北与京津就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尝试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对接也迫在眉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天津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陈曼娜教授认为,京津冀三地虽同属燕赵文化谱系,但北京经过了建都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了“皇城文化”,天津也借漕运发展成为“漕运文化”,而河北则是“直隶文化”。
  “受这些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文化在发展中自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均衡。因此,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必须尽量在政策、资本、人才、管理、运作等方面坦诚相见、尽心合作。”陈曼娜说。
  关联产业融合:信息产业是重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产业如何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却是一个新课题、大课题。“文化产业涉及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动漫、广告会展、体育、 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领域,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的特点,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晓明认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是根本。
  就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米建国研究员认为,京津冀间文化产业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重视与信息产业的衔接。
  “网络的发展、新传媒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他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性,如《阿凡达》、《哈利·波特》、《功夫熊猫》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不但汇集了光电知识、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手段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带动了系列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
  专家们认为,山西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研究与借鉴。
  晋商文化是山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乔家大院》《走西口》《白银帝国》等影视剧的热播,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晋祠等旅游景点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王家归来不看院”已成为老百姓耳详能熟的话语。将影视、传媒、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拉动经济增长,山西省采取的这一“妙招”,成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推手。
  河北经贸大学校长助理武义青教授认为,目前京津冀地区观光农业发展势头正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观光农业内涵认识不足,导致产品开发层次浅,项目粗糙。
  “项目单一、雷同,缺乏主题和特色。”武义青教授说,“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京津冀观光农业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特有的深层文化价值。北京香草园打造的‘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建议,为了有效延长旅客停留时间、刺激消费, 观光农业还可与健身休闲、DIY体验等活动结合,从而给予游客更深层次的体验。“要放开思维做大文化产业、项目,比如开办田园美容馆、自制美容茶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激活市场主体:形成开放式文化产业链
  专家们在研讨中认为,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领域,除了北京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外,从天津和河北两地的文化企业中很难看到大发展的冲动。要实现京津冀区域内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机制的完善,更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对此,张晓明认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首先就要破除封闭意识,进一步开放市场,营造竞争合作氛围。“只有通过进一步开放,并配套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激活市场主体,释放文化消费的巨大活力。”
  相比之下,河北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是自我封闭发展,与周边文化强省的交流与合作很少,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还不够开放,缺乏适应时代的创新。”河北工程大学贾冀南博士认为,从目前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看, 河北省的大多数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与周边省市合作对接以及互助共赢的局面, “尤其是在娱乐、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文化等领域。”
  同时,文化企业普遍遇到的资金瓶颈也是一大难题。
  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孙洪哲认为,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据初步了解,“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 天津市为5000万元,河北省到2010年才达到3500万元,而同期,天津、河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达到每年1亿元至2亿元。
  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创造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李全起建议,京津冀之间建设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登记托管等在内的细化融资服务。
  据介绍,作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滨海新区,创新股权投资发展模式,引入“担保换期权”方式。天津福丰达影视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此用5%的股权获得500万元贷款,购买了急需的设备。
  依托该模式,天津滨海新区内一家投资担保公司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期权定价概念,把企业的股权、版权加上未来期权作为一种组合担保措施,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直接贷款的桥梁。 目前已有7家企业与该投资公司签署了担保期权协议,融资协议额7500万元。
  “三地可以合力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意园区联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协作,分享各地理念和研究成果。”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认为, 这样可以争取通过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在京津冀区域内能聚集起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及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 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 “文化内容供应链”和“文化创意商品集散地”。
  张京成认为,产业链条的形成,有助于文化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也是京津冀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条“捷径”。


                                  
                                         2011-09-05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