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妈妈咪呀!》中文版着力打造音乐剧产业新格局

 
 

  长达3年的筹备、3轮全国性选角、数月的高强度排演……在上海大剧院首轮演出32场后,《妈妈咪呀!》中文版又于8月在北京开启了80场驻场演出之旅。8月16日晚,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赵少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文化部部长助理高树勋等在北京世纪剧院观看了演出。
  当晚的演出可谓激情四射。《妈妈咪呀》、《用爱把我包围》、《歌声让我飞翔》、《指间时光流过》、《舞会皇后》等经典金曲,将美妙旋律和动人歌词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中文版的独特魅力;简洁的灯光舞美设计与细致入微的舞蹈编排, 以及演员们在妙趣叠生的情境中所演绎出的心灵碰撞与爱恨交织, 让现场观众感同身受。一位观众激动地说:“之前我以为是请国外的演员来演中文版,没想到国内的音乐剧演员也能表现得如此精彩。”
  追求“零瑕疵”国际品质
  作为百老汇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之一,《妈妈咪呀!》通过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褒扬,将浪漫、欢乐和笑声带到了世界的众多城市,并因此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该剧在各国舞台上连续12年盛演不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500万的观众, 创造了高达150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为使这部经典音乐剧在中国“扎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经过3年的漫长谈判 ,凭借自身业绩、综合实力和产业战略思维在众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剧中文版在全球华语地区的唯一拥有者。随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韩国希杰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成立了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启动了《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运营。
  “《妈妈咪呀!》不是第一部被改编成中文的音乐剧,但却是第一部完全以国际音乐剧产业化标准,一丝不苟严格运作的作品。作为这部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的第14个版本,《妈妈咪呀!》中文版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关注目光,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把这部世界级的音乐剧名作忠实地还原到中国舞台上,更要在品质、本土化和情感交流上争取满分,力求打造中文版‘零瑕疵’的国际品质。”
  尝试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
  “西方音乐剧市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像美国的百老汇、 英国伦敦西区,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他们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 而中国的整个音乐剧演出市场才刚起步, 中国音乐剧行业发展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还需要一定时间。 在这一背景下, 吸收、 学习、 借鉴国外音乐剧产业的成功模式,转化为自己的一套行业标准,显得至关重要。”《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说。
  事实上,厚达20厘米的《妈妈咪呀!》版权合同,已经从制作到市场推广提出了各种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甚至细微到舞台安装时使用的一颗钉子的尺寸。为此,亚洲联创从澳洲引进舞美、从韩国进口音响,与剧场进行艰难的改造谈判,重金从港台地区聘请专业从事音乐剧制作的高级技术专家进行细节把控。
  伦敦西区高度专业化的演员训练模式,也为中国音乐剧演员打开了一扇职业化之门。“面向社会遴选演员,不拘一格起用各类演员,用国际先进模式培养训练演员,用高密度大批量演出成就演员”,是《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改革创新思路。该剧培养起用了首批拥有长期演出机会的中国专业音乐剧演员(包括剧中扮演女儿苏菲和建筑师山姆的两位来自台北的演员),连演32场、连演80场,对他们而言已不在话下。舞蹈演员刘子菲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学生,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了特地从江苏赶来看女儿演出的刘妈妈。她说:“刘子菲经过了三四轮的严格选拔才被选上,很高兴女儿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相信她以后会在音乐剧表演的道路上走下去。”
  据了解,亚洲联创已拟定了今年在国内连演200场的巡演计划,他们的目标是在国内一线大城市常年驻演。“《妈妈咪呀!》中文版为中国音乐剧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希望它在收获观众掌声和喝彩的同时,也能收获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称许和思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2011-08-19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