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展望十二五文化产业
刘玉珠:看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过去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又无法律保障,今后,文化部将着力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昨日举行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展望”座谈会上,以《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题做主题报告。
  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展望座谈会昨日召开。座谈会以“十二五”文化产业趋势展望为主题,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北京市文促中心主任梅松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回顾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破解瓶颈之道。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首先向大会做了《我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刘玉珠在发言中指出,市场需求大、发展快、前景好、关联度高等四点理由,看好文化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民营资本将会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他强调,文化产业发展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准确的市场定位、鲜明的文化特色、健全的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代表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向大会做了题为《回顾与转型》的课题中期报告。范院长在报告中从文化产业发展宏观问题研究、文化政策走向、文化消费现状与政策取向三个方面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经过前期对现有文化消费政策的研究,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课题组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政策上从拓展整合文化消费的渠道,建立覆盖全民的文化消费网络;实现城乡文化共享的均等化,缩短区域间文化消费差距;完善文化消费政府扶持机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推进以价格改革为主的机制改革,增加居民消费贡献率等四个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他指出,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环节,还是贯穿于整个文化产业流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文化消费政策的制定,也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只有建立起综合性的文化消费政策刺激体系,才能让文化消费政策真正产生作用。另外,在消费者实现产品价值的同时,在新媒体普及应用的新时代,消费者也同时被赋予了生产者的身份。课题组在后续的研究中也将对此变化展开专项研究。
  座谈会上,北京市文促中心主任梅松做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报告。文化产业研究院孵化器管理办公室主任谢伦灿教授从“三级分层次运营模式、四类公共技术平台、五项政策支持、六类综合配套服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传媒文化产业孵化器。
  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主编的《亲历·见证·思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五周年学术论文精选集》近日将出版。本网为网友摘取了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
  文化产业要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就必须重视“人脑创意”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要高端化,就必须加强对文化原创领域研发力量的投入,实现文化产品、服务的与时俱进。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政府的领导是“引导”而不是“干预”,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而不是“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意味着一窝蜂和大跃进,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避免盲目性和躁进的做法。不是所有的地区(城市)都适合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从“十一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上看,可以归纳为“园区热、集群热、动漫热、集团热、论坛热、节庆热、文博会热,唯独市场不热、品牌不热、消费不热”。究其根源,归结为“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期盼太高,也在于企业陷入了被文化忽悠,又企图忽悠文化的怪圈”。
  ——云南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范建华
   传统文化资源中既有为今天可以继承的“民主性精华”或合理利用的成分,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或无法传承利用的成分,必须进行“扬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齐勇锋

                                        2011-05-1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