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次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以推动,为我们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宏伟目标。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文化产业相对于一般产业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成为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同时,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加深,普通的物质产品融入特色的文化元素,其内在价值就会得到显著提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人们购买一件商品不仅要得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要得到艺术、文化价值,得到精神享受。文化产业中创意设计等领域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尤为密切,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产业涉及近百个行业,跨度很大,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异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综合国力的紧迫需要
  按照世界银行的评估准则,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当今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迎接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划分的12类服务项目中, 有4类与文化产业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以美国为例,从电影、运动服装、饮食等传统的文化载体,到电脑软件、网络、卫星传送等高科技的文化载体,他们的文化标志无处不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不感到美国文化的存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文化渗透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这个渠道来实现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因此要保持中国文化主权的独立,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碰撞更加激烈,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在看到中国文化巨大优势的同时,还需适应时代潮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搭建我们的文化“防火墙”,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担负着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独立和安全的历史使命。
  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来看,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1%—2%,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符合国际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顺利、持续地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让境外受众在消费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天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伴随着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我国文化体制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文化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43%,与2004年相比,增长121.8%,相当于每年递增22%, 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182万人, 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与2004年相比,增长18.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46.08万家,拥有资产总计27487亿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45%和50%,产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而2009年则达到456部,跃居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62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达到17万分钟,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演出市场,全国各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约6800家,年演出200多万场次。
  从天津自身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的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规模显著壮大,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2004年的4912家扩充到2008年的8628家,增长了75.7%,比全国45%的增速高出30.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由13.63万人增加到17.54万人,增长了28.7%, 比全国18.6%的增速高出10.1个百分点,增加值从66.91亿元快速扩张到195.98亿元,增长192.9%,比全国121.8%的增速高出71.1个百分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3%, 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今后几年将以年均30%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报业宣传和经营两分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在全国起到带头作用,率先在全国完成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同时将部分节目制作从电台、电视台分离出来,组建节目制作公司。整合电台、电视台资源,组建天津广播电视台和天津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文艺院团改革扎实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电影体制改革取得成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改革顺利完成。
  2010年,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交易数达到了170项, 比2009年提高了一倍以上。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数字化的朗香影城、滨湖影城,拍摄了4部电影、9部337集电视剧,票房收入实现30%以上增长。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津授牌,我市有三家企业入选。中央领导指出,天津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是全面的、自觉的、规范的,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央各大媒体三次集中宣传天津,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4.实现天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之近年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得天津文化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未来的十年是文化产业迅速壮大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十年,是文化产业依托“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自身发展的十年。天津未来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做到政、事、企彻底分开,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明细化,做到管理不出位、服务要到位。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在市场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应当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治理整顿,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2)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合理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做到既要保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社会职能,又要使文化产业充分走向市场。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的投入,集中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市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利用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制改造等经济手段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充分挖掘我市的文化资源。
  对我市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我市文化生产力水平。杜绝破坏性开发,避免盲目开发。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市在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当继续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尤其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

                                         2011-04-06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