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学者:对“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理解不能狭隘片面

 
 

  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仅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事业格局的联动,更需要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相互配合推进。改革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微观层面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但人们期待的精品、大家和有高端影响力的产品微乎其微?优秀作品的可持续生成遭遇瓶颈,文化产能未能充分释放,文化的经典化仍是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一种焦虑。文化繁荣如何从话语转向现实?需要探寻更内在的深层原因。
  处于改革的节点,文化领域需要再次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首先是文化人的思想解放和看待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理解不能狭隘化、片面化,要有一种深刻的思维和全球视野,更需要一种现实关怀。固然,我们把文化形态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依靠财政投入,建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在这个领域也要有市场视角,不仅是效率和资源优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文化产业领域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在市场灵验基础上的保护最小化,在这个领域同样需要国家引导和宏观调控,同样有国家的文化意志和民族的文化立场,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还要找到有效的路径和把手。以河南开封为例,开封有遍布全市的名胜古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它作为封建王朝辉煌的北宋国都历经九帝168年, 就连上海世博会也以《清明上河图》来展示古代的城市文明。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找到文化的根,与现代生活和科技相融合,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活在民间,活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开封的“文化立市”主打宋文化牌,他们根据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复建了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再现了东京汴梁市井生活的场景,重现古代世俗文化的情趣、皇家苑园的气派。他们还打造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还有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等,都在创新中有所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文化发展的表面的僵化之壳破除了,但内在的动力源是否激活?真正的文化生产是否能够自由表达?正如山西说唱剧《解放》讲述的一双脚的故事——虽然妇女解放了,不再缠足了,但保不齐哪个人心里还缠着一对足呢。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就是要破除心中的“缠足”情结,解放思想观念,给文化以自由生长、消费、表达的空间。在现实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愈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的现代发展不仅需要落实公民文化平等消费的权益,还要有基于市场视野的文化力量的显现,这是一种基于公民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国家权力之展示。
  文化的繁荣,首先是文化生产的自由与自主表达,唯有体现文化自律与尊严的文化产品,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产业发达的文化才能占据市场制高点,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落到实处。就当下境况而言,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主体培育、文化市场的规范等方面都有所推进,但主流文化产品和市场影响力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乃是文化生产的条框束缚太多,文化生产有自己的规律和特性,其内核是表达的自由。自由的表达才能使当下的艺术生产(文学、 影视剧、艺术表演、 卡通动漫、主题公园等)显得丰满圆润、有情感和审美的穿透力。
  有学者提出:文化表达即是文化生产。只有自主表达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获得自主选择性消费的认同。这一论点触及了以落实公民个人文化权利为核心的文化生成的源头。文化产品由量到质的提升,需要以公民文化自由表达为保障和前提。上游源头的繁荣,才会带来下游市场的充分有效供给。这既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能释放的过程。在文化产业视野中,文化生产是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而内容、创意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表达的自由,有底线的自由表达才能焕发出有生命感的激情和人生的思考。“文革”期间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结果,是文艺的凋零和文化的荒漠化。文化的繁荣一方面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和文化业态,要拓展文化生成显现的通道,使大众有更多机会和渠道消费文化产品;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上游源头解放文化生产力,让文化生产可以自由表达。自由表达对文化生产而言,就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生产力。

          
                                          2010-09-21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