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文化产业“统计”成大命题

 
 

  凡事“必先正名”。随着对文化产业属性的日益重视,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评价等也成为8月 13日至14日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的热点话题。有趣的是,文化产业“统计”成为“集中度”较高的一个命题。
  初听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个无关大局的技术问题。 但如果仔细体会, 其实这触及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问题,颇给人启发。
  北京上海,“差别为何这么大?”
  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文化产业产值在当地GDP 占比是多少?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北京超过12% ,而上海却不足6% 。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与其在工作上找差距,不如从统计上找答案:因为两者的统计口径不同。北京对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更广,在北京当做文化产业计入统计范围内的,在上海却被剔除在外了。
  上海分管文化的一位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产业,但统计上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这直接影响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也很难正确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这个论点在会场引起了共鸣。中央某文化单位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从狭义上讲,文化产业是指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而从广义上讲,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总和。统计口径不统一,必然会谬以千里。他举例:如创意产业,如果不严格定义,那所有的创新都是创意。如此计算,那文化产业占 GDP的比例,要多少就是多少。玩这样的数字游戏,也不可能正确反映文化产业真实的发展情况。
  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和统计,否则便会面临界限不清、数据不准的困境。只有早日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盛大游戏“另投他门”
  盛大游戏是全国知名网络游戏之一,毫无疑问,它应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但在有关统计数据中,盛大游戏的计算机代码根本就不算网络游戏,而被称为高科技企业。因为按当地有关优惠政策,高科技企业才能享受到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如果归为网络游戏,就不能享受相关优惠。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上海还有两家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他们的计算机代码也都挂在了其他名目的行业中,原因同样是为了争取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其他省市的代表也反映,这种现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
  不以文化产业参与统计,不仅导致了文化产业统计的失真,也暴露了文化产业政策界定方面薄弱带来的深层次的问题:作为新兴产业,界定和统计方面的薄弱,会带来对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不一、遗漏和重复等一系列难题,也必然会导致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无法跟进。如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还会有大量文化产业项目“另投他门”。
  当心误入“中国制造”陷阱
  随着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成为各地都很看重的一个数字。但是不是可以单以此论英雄呢?不少与会代表并不认同。
  8月13日下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广东组与内蒙古组的分组讨论中, 谈起广东文化产业的高占比,内蒙古代表很羡慕,但无论是广东代表还是内蒙古代表,都没有片面强调内蒙古这方面的相对落后。因为道理很简单:地广人稀注定内蒙古不具备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集聚”基础。而同时,对于大量偏远地区,如何更好地普及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力度,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文化强省,湖南的分管负责人则对文化产业统计中一味强调占比的倾向有清醒认识:虽然具有产业属性,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强调质,而非量。否则再大的量,也无法发挥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这番话发人深省:我们在物质产品方面正走在“中国制造”的低端产业链上,在精神产品的制造上,我们同样要提防再陷“中国制造”的泥淖。
  不难发现,着眼于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大家都很警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陷入脱离实际、不求实效的GDP崇拜。在当前文化产业一片热潮中,这种清醒难能可贵。

                                             2010-08-18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