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而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绩优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文化消费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就连久经沙场的外国文化产业巨头们都要发出一声惊叹:原来“新大陆”在这里!
有了市场这一终端,似乎所有上游的环节都该按照规则运行,这本来没啥错。市场要的是效益和利润,市场从来就是以金钱论英雄的。名导冯小刚在强势推出《唐山大地震》的同时,顺便说了句“票房要过五亿”,正是这句“多余的话”,让很多观众提出了质问。人们怀疑他的真诚,怀疑这个一向口无遮拦的“老愤青”,是否又换了一种手法在掏大家的口袋。于是,角力的双方就形成了。一方面,是连篇累牍在各大媒体做宣传的制片方;另一方面,是坐在影院里抹泪的同时还惦记着是否为“五亿票房”做了贡献的观众,大家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舔舐一场灾难给我们造成的心灵创伤而走到了一起,私下里却是各想各的,早就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了。无独有偶,也恰是在这个时候,曾以《暗算》风靡一时的麦家也一锤定音,将新作《风语》以一千万元的天价卖给了某出版社。在今年的早些时候,麦家曾拒绝了某出版单位为购得这部还没写完的小说所付的五百万元现金。那时麦家说,他不是嫌钱少,而是介意出版社态度不端正:“我的书稿你一个字都没看,就开价,这是对我的作品负责吗?”而现在一千万元摆在眼前,麦大作家肯定觉得是对他作品相当“负责”的。不过,业内的人士都懂, 这样的索价,已跟正常的市场运作没啥关系,即便按高版税16%来计算,假如这本书卖30元人民币,起印则必须达到200至300万册才能保本, 而一部小说发行200万册以上,在国内,基本上还属于天方夜谭。难怪有人说,这不过是麦家与出版社合演的一出戏而已。
在重金面前,有人称麦家“斯文扫地”。我倒没有这样想。在中国,大多数作家的稿酬其实是非常低的,能让普通爬格子的人生活得好一点,一直是很多人的愿望。然纵观中外文学史,一部杰出作品的产生,多数与金钱无缘。一个创作者,一旦将金钱视为唯一的目标,恐怕离“死”也就不远了。
2010-08-0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