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电影产量从2003年前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2009年达456部,跻身世界前三位。
我国电视剧产量从2003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年产1万集,2008年高达502部14498集,平均每天生产40集。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的第一大国。
我国动画片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从2006年开始年产超过10万分钟,2008年达131041分钟,这一年制作动画电视324部,比2007年增加129部1373集,增长比例高达66%。
我国是图书生产大国,2008年,我国共出版图书 27.56余万种, 平均每天有715种新书面市,全世界现在每年出版书籍种类90多万种,中国出版行业占了将近13。近年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超过1200部,差不多一天能出3部。
我国还是论文生产大国。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期刊论文7.82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 19.6%,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我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文化创意园区、动漫基地最多的国家。2005年以来,全国已经建立了1300多个文化产业基地或园区,北京有21处市级产业基地,山东有40余处省级产业基地。上海已有81个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千家。全国有 20多个动漫基地,56个动漫节,注册的动漫公司共有8119家。
文化产品商品化率不高 增产不增收
与文化产品产量的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文化产品商品化率不高,增产不增收。
全国电影票房的70%集中在不到20%的大片、娱乐片上,行业亏损面十分严峻。
我国每年1万多集电视剧中, 未播出的接近或超过50%。 全行业盈利能力低下, 亏损严重。 业内人士透露,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中大概只有10%—20%的戏赚钱, 10%左右的戏持平,70%的戏不同程度的亏损,约有20%的戏血本无归。另据较权威的统计, 目前全国每年播出电视剧7000多集, 其中大约1500集盈利,3000集持平,2500集亏损。按平均年产12000集计算,实际盈利的电视剧仅占12.5%。若按每集电视剧40万元的投入计算,全国每年大约有30多亿元的电视剧投资无法收回。
我国动画片年生产量达13万分钟, 但有85%的动漫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产动画片能进入电影院线放映的实属凤毛麟角。2007年,为了配合黄金时段只能播放国产动画片的部门规章,广电总局向全国电视播出机构推荐播出33部优秀国产动画片,而当年国产动画片的产量是186部,累计产量超过千部。 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日本。
我国图书产量比10年前翻了一倍,但总的发行量却略有下降。很多品种或根本上不了架,或匆匆上架又匆匆下架积压,还有的直接从印刷厂进了造纸厂。图书单本印数很低。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能进入市场流通的不到一半。全国的文学期刊,绝大部分的发行量不超过5000册。
我国在全球文化贸易中地位仍然相当落后。 2007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 11101种,共输出出版物版权 2593种,总进出口比例约 4.3∶1。 其中引进图书版权10255种, 输出图书版权2571种,进出口比例约4∶1。引进录像制品版权106种,输出录像制品版权19种,约5.6∶1。 引进电子出版物版权130种,输出电子出版物版权1种。引进录音制品版权270种,软件版权337种,电影版权1种,其他版权2种,而这4项版权的输出皆为零(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达到创记录的3.6亿美元,而全球票房总收入280亿美元,美国则高达183亿美元。 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只占 1.5%,而美国高达42.6%(见2009年5月16日《深圳商报》)。
重要的是深化改革培育产生精品名家的土壤
不可否认,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一定程度的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应当有与国内国际文化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规模和数量。没有规模数量也难有效益质量。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如此不成比例,实在令人堪忧。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很多,需要业内业外共同探讨,对症下药。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三条建议。
其一,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到了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的节点。如前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不能再把数量规模的扩张作为产业目标。
比较其它产业,文化产业是十足的内容产业、眼球经济,坏产品无人问津,好产品可以无限复制、重复消费;其他物质产品好赖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文化产品一旦质量低劣,就无法变成商品,就只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文化产业更需要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总放映时间的70%―80%,电影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23,其骄人业绩是建立在整体质量上的。我国每一个文化企业,无论是国有、 合资或私人企业, 都要讲投入产出, 都要有严格的成本核算, 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要生产没有文化的文化产品, 也不要生产没有市场的文化产品。据报道,2009年我国电视剧产量首次回落,全年生产电视剧359部11469集,仍然是世界第一。据查,这个数比 2008年减少 143部 2929集,降幅分别为28.5%和 20.2%。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好消息,是我国电视剧生产回归理性,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的开始。
其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宽文化产品播放、展演渠道。经过前一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基本市场化、社会化了,但文化产品价值链的实现中至关重要的播放、展演渠道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行政垄断依然占据着产业高端,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平等、不规范、不公正。在目前的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加强国有电台电视台、国有影剧院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播放、展演渠道等业务,这本来应当是它们的主要功能。比如提供专门的时段、频道、频率和版面,廉价或免费的试播、试演、刊发原创性作品,供有关渠道和公众选择,使尽可能多的文化产品不被藏诸名山,减少文化资源的浪费,千方百计刺激文化产品生产者生产好作品的积极性。
其三,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素质。文化产业并非只是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行业,也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品的质量取决于从业者的素质,精品力作与名家名导名角相联系。我国文化产业增产不增收,表面看是缺乏精品力作、大部分产品在水平线以下,根本原因是文化产业从业者文化素养不够,想象力和创造力贫乏。因而,如何提高从业者素质,使大部分文化产品达到起码的水平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整体质量,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界必须解决的问题。精品名家可遇不可求,不可能按计划、按指标、在指定的地点生产。政府可以做的就是扎扎实实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产生精品名家的土壤,创造适宜精品名家生长的氛围。
2010-04-14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