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民营剧团闯新路

 
 

  在本市天华景戏院等小剧场, 甚至水上公园等公共游艺场所, 长期活跃着一个民营京剧团,作为本市首家民营剧团,十年中,刘荣升京剧团不断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在中小剧场低票价演出,并围绕观众需求随时调整演出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部门为民营剧团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大力支持,才有了海阔凭鱼跃的空间。在这个宽松环境下,刘荣升多年的艺术积累和对艺术的迫切表现欲被大大激发,在这种强大的原动力推动下,在社会提供了诸多良机的情况下,他敢为人先,即使不懂市场为何物,也要搏一把。刘荣升京剧团团长兼主演、京剧名家刘荣升,幼时随外祖父、 著名戏剧编导陈俊卿, 以及父亲、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麟童学艺。稍长,又得余(叔岩)门、杨(小楼)门得意弟子分别悉心教导文戏和武戏,又得习海派艺术及国学音韵、昆曲等门类国粹艺术,四岁时随父演出《西游记》中小猴,少年时登台主演《失空斩》《红鬃烈马》《大·探·二》《夜奔》《三岔口》等戏。在天津市京剧二团时,有幸与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松樵同事,向赵老学习了许多优秀剧目,获益匪浅,并在新编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传统戏《英雄义》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广受好评。这些都为刘荣升京剧团日后的演出与发展奠定了舞台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卓别林电影在国内十分红火,刘荣升非常羡慕卓别林拥有一个自己的电影厂;80年代,刘荣升曾打听过自己办剧团的政策,得到的回答是“可以”,这让他的心涌动了一下;90年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手实践探索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引发了小剧场演出的日益火爆,小剧场演出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刘荣升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及对艺术表现的迫切追求, 被大大激发,他决定申请办一个民营剧团,朴素的想法就是,这样他就可以自己安排剧目和演出,可以在戏曲舞台上尽情地展示一身才华,同时也是对培养过自己的那些前辈们的一个回报。
  2000年,他向市文化局等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建团申请。很快,盖有市文化局公章的红头文件发下来,批复了剧团成立的申请——刘荣升京剧团应运而生。
  剧团建起来了,可今后的路怎么走,却是一个未知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后来,一件事接着一件事,都给了刘荣升很多启发,一步,两步,往下走,走着走着,对市场的认识就越来越清晰,逐步摸出一些市场的脉络,演出要围着市场转。
  故事一:居民们说,我们爱京剧
  剧团排练场开始建在红桥工人俱乐部, 后来搬到了南开宜宾东里社区活动站。 在这两个地方,刘荣升京剧团如鱼得水,受到附近老人院等一些单位和居民的欢迎,居民和老人们常来观看他们排练和演出,也时常为剧团提供更多的方便,而遇有社区活动,剧团也积极主动参与,这种鱼水关系让刘荣升感到京剧这种高雅艺术永远都会受到人们欢迎。作为京剧演员,他深感自豪。他看到,人们爱京剧。
  故事二:观众喜欢京剧,京剧有市场
  遵照主管部门建议,剧团开业那天在中华曲苑搞了一个开幕式。许多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场祝贺,还有由领导们请来的媒体记者到场采访。 领导们热情洋溢地讲话,希望剧团能红红火火地把戏演下去, 多演戏,多出好戏,丰富演出市场。刘荣升清楚地记得,那天观众爆满,还有许多人进不来场,吵吵着要进剧场。剧团演出的《断桥》《钓金龟》《挑华车》三出戏, 让观众们过足了瘾。演出中,刘荣升发现, 懂戏的天津观众对这个新兴的剧团还多少带有些审视的态度,对演员的演唱不轻易鼓掌,但是等到唱罢一段、演员再开口唱第二段时,那简直是一句一个好——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声援和大力支持下,在观众的认可和厚爱中,刘荣升京剧团开张大吉。刘荣升很兴奋,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他发现,京剧真的有市场。
  故事三:定下来的戏不能“回”
  京剧有市场,但市场的脉可不是那么好摸的,特别是刚开始那几年。有一年天降大雪,路面滑得像镜子,考虑到观众和演员的安全,也估计观众不会来看戏,刘荣升决定把原定在劝业场天乐戏院的戏“回”掉,不演了。然而刘荣升估计错了。开场前,观众不但来了,还一拨接一拨来了一大群,刘荣升站在小剧场门前,眼看着电梯不停地运转,运上来的观众越来越多, 其中还有一对老夫妇相互搀扶着来到剧场, 一听回戏立即就气坏了,不停地抱怨。那天刘荣升愧疚极了,脑子也懵了,懵得连自己都不知怎么就从和平路上的劝业场走到南京路上的国际商场。自那天起,刘荣升长记性了,观众太需要戏了,他下定决心,从今往后,要一心一意为观众演戏,定下来的戏,再也不“回”了。
  此后,刘荣升京剧团在市场中不断打磨,渐渐摸出了些规律,比如观众爱看哪出戏,哪出戏容易上座,哪些地方需要适当改动,等等,都让剧团在市场中越摸越熟。同时,剧团还根据情况,以多种形式进行演出,有时长期包场,有时自己租剧场卖票或与剧场合作。租小剧场,卖低价票,通常一张门票10元钱,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盈利多么微薄,只要市场需要,就演。 10年中,剧团在本市天乐、天华景、滨湖、民族文化宫以及水上公园等地演出, 《坐宫》《二进宫》《状元谱》《恶虎村》《林冲夜奔》《平贵别窑》《天霸拜山》《薛礼叹月》等一大批剧目,深受观众欢迎,最高时每年演出200余场。为了配合敬老爱老等社会活动,剧团还适时进行公益演出。
  演员薪酬由市场说了算,这种机制给了包括刘荣升在内的演职员们压力和动力,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合力,大家尽力挖掘生戏冷戏,并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刘荣升京剧团演职员实行的是效益工资,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外请一些演员,演职人员的薪酬与剧目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直接挂钩。戏好票房高,收入就多一些。否则就收入很少。渐渐地,剧团内生发出一股凝聚力。排演受观众欢迎的戏,千方百计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成了演员们共同的目标。有一年夏天在水上公园露天演出多场消夏晚会,是那种游园式的演出,观众可以随意去留。有一天下大雨,刘荣升来到演出现场,本以为演员们不会来,却老远见几个人站在雨水中,走近一看是本团演职员,他们正等待团长的演出令……刘荣升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落泪了。
  如今,剧团不但在市场中存活下来,还量入为出,用辛苦演出挣来的钱,适当添置了一些家当,使演出质量更提高了一块。每每提及这些,刘荣升就满脸的自豪。
  自幼打下的国粹底蕴,广阔的市场,给了刘荣升厚积薄发的大好机遇,令他得以在前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恣意徜徉;在闯市场求生存的路上,他念念不忘当初领导们的亲切叮嘱,在丰富演出市场的同时,他感到挖掘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他有一份责任
  刘荣升幼时开始学习、继承的余派艺术以及余派多部完整剧目(包括散板和念白),至今熟记在心,余派研究专家吴小如先生听说后,特意托人来请刘荣升,听他唱念余派唱段和念白,听后吴老高兴地评价:“海内外孤本。”
  尽管演出和一些事务性工作占去刘荣升很大精力,但他依然念念不忘自幼学习的连台本戏和余派剧目,把它们奉为至宝,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来能腾出精力,对这些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奉献给观众,也无愧于祖国优秀文化宝藏的赐予,无愧于为培养自己而倾注大量心血的先人,无愧于剧团成长一路上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嘱托和大力支持,更无愧于喜爱京剧艺术的热心观众。

                                        2010-02-05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