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是实施 “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的一年。以此为视角,回望2009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展望20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探寻的思维触角不仅有了更加坚实的支点,思维空间也格外开阔。
因为,爆发于2008年且至今仍在绵延的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在改变着国际政治格局。与此同时,以打造软实力为诉求,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变局中,我们看到,凭借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在中央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措施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体。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同样是在这样的变局中,我们看到,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积累,我国文化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尽管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但在“反周期调节作用”的观点指导和舆论推动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实绩的支持下,文化产业正在由“重要途径”变身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其魅力充分彰显。
有鉴于此,回望2009,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估价和判断:因为金融危机,世界在改变;因为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的文化产业成为赢家。
有鉴于此,展望2010,我们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期待和愿望:经过金融危机的淬砺,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强力推动下,围绕“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和制定,文化产业势必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形态,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为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的文化产业成为赢家。因为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在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中必然会赢得自己独有的话语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任何经济体或是经济业态都难以独善其身。然而,就在各种产业略显疲态之际,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是逆势上扬,甚至是一片飘红。
从文化产业门类的角度来看,2009年,电影总票房将突破60亿元人民币,创造历史新高,并且有1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建国大业》票房达到4.1亿元,《赤壁》(下)达到2.59亿元,《风声》也突破2亿元;与电影相呼应的是,演出业也是风生水起,以“纵贯线”全国巡演40多场和第一场“鸟巢”商业演出为标志,走进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演出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实际上,在整个唱片业一片萧瑟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演出业还是音像业的角度看,“纵贯线”演唱会的推出直接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因唱片业衰退而导致的流行音乐的低迷状况,正在因为演唱会的强势崛起而获得改善。同时,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音像业与演艺业之间的融合趋向。
有别于电影、演出、出版这些传统文化产业门类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业绩,凭借中国网民的庞大基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游戏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更是独领风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6亿,比去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动漫业也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各类动漫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精品频现,动漫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出版业在这一年也潮起潮涌,无论是企业实力,抑或是品牌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赢家,不过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对这个说法最为有力的注解还有: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及广东、湖南等省份的省会城市,文化产业占GDP的增加值均已超过5%。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某一产业门类的增加值达到5%至8%以上,即属于支柱产业。由是观之,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分析,还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文化产业所处的地位,以及文化产业的低碳属性,我们都可以宣告:文化产业的时代正在到来。
诚然,这个时代不是一天铸就的,而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因此,我们坚持认为,金融危机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和基本面。中国文化产业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进入了一个自然增长的阶段。因为,经过1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完全具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金融危机不过是给了文化产业展示自身实力和魅力的一个特殊而意外的大舞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拜金融危机所赐,文化产业就是2009年的赢家。对此,文化产业学界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积极的呼应和反馈,舆论普遍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已经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产业将置身于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中。
因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文化产业开始了新的征程;因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提速,国有文化产业的存量资源面临新的裂变。
耐人寻味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作为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意味着文化产业终于搭上了国民经济的列车。于是我们看到,在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有效牵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获得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政策的杠杆作用日渐凸显。
暂且不说2009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发布或推出的多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仅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就已经显现出,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上,我国政府勇于担当和顺势而为的姿态。因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延续了十七大有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而且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与时俱进,进一步强调: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这些观点和思想的提出,在中央政策的层面上,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张可供全国各地操作实施的路线图,更为2010年及以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涂抹了亮丽的底色。
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为盘活文化产业存量、扩大增量提供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有文化资产迅速盘活的同时,民营文化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影视业的华谊以及动漫业的奥飞、拓维;在新闻出版领域,由于《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民营的图书公司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与这种改革力度相呼应,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8月,“张北草原音乐节”的举办也许是最富有标本价值。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据《南方周末》报道,张北县除了矿产和蔬菜资源以及风力发电外,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然而,就是在这里,在张北县城外的一块1500亩的草地上,8月7日,为期3天的“张北草原音乐节”拉开了帷幕,来自瑞典、英国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80多个乐队与艺人参加了这次音乐节,摇滚、朋克、电子、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应有尽有。音乐节期间,大约有1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了活动。音乐节让张北成为媒体的焦点,国内各大报纸及网站都在显要位置对“张北草原音乐节”进行了报道。法国、波兰等国的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据《南方周末》报道,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举办摇滚音乐节,对于当地农民而言,既是一次商机,也是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切身体验。音乐节第一天,当地农民看到那么多人涌入张北,就提着篮子到场地周围卖起了鸡蛋和矿泉水。音乐节的空前客流让一些当地农民把自己家变成了临时小旅社。通过这样一个新闻故事,我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创意特质,不仅让小小的张北迅速名扬海外,也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这一切都源发于一个文化产业项目。
引人深思的是,这个项目不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层面上完美阐释了文化产业的本体属性,而且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角度,揭示了在一个县域空间里文化产业的生成和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创意性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识和着力点。
因为“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和制定,201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流经济形态已是必然。为此,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面临着新的突破和发展。
站在岁尾年初的门槛上,瞻望20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有如下热点应予充分关注:
(一)虽然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但伴随金融危机的运演,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的低碳属性和无可限量的增长性,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将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一,为了推进和实现“两大一新”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在文化领域中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文化产业边界会进一步扩大,触及的领域会更宽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增值效应会进一步提升。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主流经济形态,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诞生有法律约束的会议文件,但其所传达的信息表明,文化产业在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中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以及扩大内需的现实,客观上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起点低、增长空间大的基础。但也必须指出,解决好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既需要企业界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助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政策。发展文化产业同样不能搞GDP主义。文化企业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为了政绩,借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将文化产业泡沫化。
(二)2010年是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的一年。与以往不同,“十二五”规划是在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实施的,同时“十二五”规划也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伴随“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和制定,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诸如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统一,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实现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文化产业的统计指标分类体系如何更加契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等。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产业学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方能突破。
当然,我们也同样期待,文化产业研究界能够更加深入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深入;少一点商业气息,多一点实证创新;少一点装饰,多一点真诚,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具有原创价值的符合国情的好思想、好观点、好文章。
(三)随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进一步扩张,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必然开始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这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取得新的突破。就全国范围来看,区域文化产业也将从散点格局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与此相呼应,我们也相信,一批具有区域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发挥项目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功能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在新的起点上茁壮成长。
(四)“走出去”将有新的突破。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发展势头仍然强劲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购并方面大有起色,在文化领域同样如此。这种新情况的出现,为我国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走出去”构建了新的渠道。可资证明的是,岁末年初,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文化企业在美国以产权收购的方式购买了剧场,并将长期上演来自中国的原创剧目。当然,金融危机可能是一个机遇,但更是“大浪淘沙”的利器,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经营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在这个浪潮中把握住机会,取得傲立潮头的骄人成绩。
2010-01-16
(新闻来源:北方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