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津沽资深藏家樊国安 偶尔也能捡上个“漏儿”
                      

 
 

  年近花甲的樊国安一直是天津新闻界十分活跃的知名记者,发表过很多篇有分量的报道。他还是一位资深的收藏爱好者,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收藏经验。
  因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樊国安很早就对中国古籍和民国以来出版的书报刊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开始在天津古文化街、沈阳道和鼓楼等处的古玩市场淘起旧书故纸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线装旧书在市场上货源紧俏,日渐稀少;由于市场价位日趋走高,民国以来出版的书报刊货源也显不足,这类“古董”不好淘了,他就开始把兴趣转移到古砚、碑帖、书法、印章石等“杂项”上来,收获颇丰。
  谈到自己的收藏水平,樊国安谦虚地说:“与真正的收藏家相比,我的古玩收藏只是‘票友’水平。但是我的心态非常平和, 搞点古玩收藏, 一是发思古之幽情,给自己充充中国传统文化之电;二是给自己的业余生活添点文化的情趣。”论及收藏经验,他深有感触地说:“尽管我是‘票友’水平,但毕竟是在古玩收藏这条深不可测的江河里趟了这么多年的水,也交过不少‘学费’,有了一点顿悟:古玩收藏这个门道,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力基础外,能否淘到货真价实的藏品,关键是要靠恒心、眼力和运气。首先说恒心,就是搞古玩收藏不能鼠目寸光,不能急功近利。”
  正是由于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 在书报刊收藏方面, 樊国安才有了意外的惊喜。 那是2002年秋天, 他在天津古玩市场淘到了1948年1至4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合订本, 共73张。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 休刊于1948年6月14日。 现在的《人民日报》是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后成立的。 这套合订本对研究中国报业史和解放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他还淘到了清朝“经元堂”书坊印制的《蜀碧》。 令人惊喜的是, 该书为民国时期天津著名收藏家缪继珊先生珍藏过的图书,钤有缪先生的藏书印和读书批语。鲁迅曾说,该书“中国人都该翻一下”。樊国安得之,自然十分开心。
  经历多年的收藏实践,樊国安的眼力也大有提高。他曾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发现了一部柳公权的碑帖,碑帖后边还贴有4幅盖有印章的绢书。 他觉得这两件藏品中大有文章,就瞒着妻子,挪用了家里准备买空调的钱,花大价钱把碑帖买了下来。 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书法功底, 就用这部碑帖练习书法。一位著名书画家看见了,便说:“这可是件好东西,赶紧收起来吧。” 不久前,他携藏品请著名书法家韩嘉祥“掌眼”, 韩嘉祥认为:碑帖是件上品,绢书更为珍贵。书法写得没有一点“馆阁体”的味道。两幅绢书的撰写人是清朝末年著名书法家查尔崇。由此可见,具备“火眼金睛”般的眼力对古玩收藏是何等的关键。
  古玩收藏界有个流行的说法:人要是有运气,珍品就会“送上门”。多年来,樊国安没少往古玩市场“砸”钱,几乎所有的稿费都花在这上面了。他很坦然:“砸”就“砸”吧,反正是自个儿哄自个儿玩儿。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公平规律在支配, 运气之神也给他带来了一次“捡漏”的机会。 那是在一个夏天的午后,他在沈阳道古玩市场偶然发现了一块长方形的砚台,眼前一亮,顿时停住了脚步。砚台的卖主说:“这块砚台有个老头儿看上了,回家取钱去了。咱们是熟人,你喜欢就拿走吧。”樊国安说:“我从来没有玩过砚台。这块砚台是哪个年代的?”卖主说:“肯定是块老砚,至少是民国时期的。不信,你拿毛巾擦擦,上边还有题款呢。”樊国安接过毛巾轻轻一擦,便在砚台的下角发现了“恽寿平”3个遒劲有力的字。 他当即作出决定,说: “这块砚台我买了!” 为了买这块砚台,他赶回家苦求妻子支持, 但妻子手里也没有这么多闲钱, 结果夫妻俩咬牙决定,将打算给儿子买房的钱取出一部分来花掉了。此砚经专家鉴定,乃清初书画大家恽寿平(号南田)题款自用的端砚上品。曾有人出高价求购,但他舍不得卖掉。对此,他解释说:“作为古玩收藏的‘票友’,虽然有了‘捡漏’的一点幸运,但就我的本意来说,古玩,古玩,顾名思义就是思古、玩古,说到底,就是一个玩字!因为你不是古玩商人,你就是个玩家!抱着这种平常心徜徉在古玩收藏的江河里,虽然会呛点儿水,但总不会被淹死,说不定还会像我一样‘傻人傻福’——偶尔捡个‘漏儿’。这就是玩收藏的乐趣所在。”

                                      2009-07-27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