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问题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县域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比重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5%。据估计,在外流的农村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86.3%,外流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高于留守人口。这种现状使得人才成为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因此,笔者以为,要从战略高度、从产业兴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将培养人才当作振兴县域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
解决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机制。除了用好本县已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外,还要在“巧用”上下功夫。
巧用民间人才。一个县少则有十几万多则有上百万人口,总能找到几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他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如果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以包装、打造,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大有可为。
巧用闲置人才。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闲散劳动力能否参与文化产业?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有一双慧眼将他们用到恰当的地方。河南策划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其演职人员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到剧组做群众演员已成为村民的第二职业,他们晚上参加演出,白天可以照常生产、生活,不仅增加了收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找到了文化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巧用其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人才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有独到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但文化人才并不神秘, 他们与其他产业人才在许多方面有着共性, 文化企业的营销策划、经营管理、 资产运作与其他产业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一时找不到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人才嫁接,即“借用”其他领域的企业家、经理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把他们充实到文化产业中去。
巧用外域人才。文化产业聚集的特点决定了县乡级单位不可能拥有自己需要的所有人才,借用外脑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地利用外脑,能大大弥补人才的不足。用得好,人才小县可以成为智力大县,比较劣势也可能变成竞争优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力求使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
2008-07-14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