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画家刘济荣谈市场老一代画家作品突显历史价值
 
                                
 

  “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雨雪风霜不知苦,芳草夕阳度春秋。”这首诗是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刘济荣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刘济荣本以画人物著称,但近十几年来,他画了大量的牛,从“西藏牦牛”画到“客家耕牛”,以至画界称他为“岭南牛王”,而刘济荣则在自画像中称自己是“牧牛人”。6月21日至7月13日,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了“刘济荣速写·国画作品展”,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画牛”的故事。
  说创作:年轻人不该远离“生活速写”
  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刘济荣写生的足迹踏遍西藏、湘西、瑞金、瑶山、莲花山、小凉山。刘济荣还画了大量60年代知青下乡的生活速写。刘济荣告诉记者说:“速写一种艺术对生活的最直接体验,带着艺术家本人对种种世态、世相的观察、思考和记录。而现在的年轻一代画家们,因为耗不起那时间,所以渐渐远离了速写,也就远离了生活。这确实不应该。我们出去采景,用照相机是可以的,但用速写的方式来记录,反映得往往更加鲜活,因为速写是展现最原始的生活,画下来的往往是最有心灵触动的情感一刻;而照相机已经属于做复制工作。”
  讲牛的故事:水牛与客家女一样精彩
  刘济荣本是广东客家人,但他的画作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牦牛”与“西藏女”的天作之合。西藏女是柔的,牦牛是刚的,这样一柔一刚形成风骨对比。
  讲到“牛”,刘济荣有说不完的创作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他的作品的附加值。他说:“当年在西藏写生,当地朋友们送给我们一堆牛粪,我们当时盛情难却。但后来才知道,牦牛全身都是宝,人们不但骑它、用它、吃它、穿它,而且人们用牛粪在草原上取暖,甚至在牛粪上煨馒头。”
  记者问他怎么从“西藏牛”画到“客家牛”, 他说: “追究我这么多年的创作,有两大主题,一个就是草原情,一个就是客家情。我是客家人,而客家文化中很美的一部分就要集中到牛和勤快劳苦的客家男女身上,在这点上,我的‘水牛与客家女’系列与‘牦牛和西藏女’的故事相同。十几年前,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我就开始系列创作牦牛和水牛,其实天下‘牛性’都一样的。”
  讲市场:“不要因老一辈低调而低估其市场”
  对于现在的书画市场,刘济荣谈到,一些很有市场卖点的画家受到了热捧,因此出现了老师的画作还不如学生的画卖得好等诸多现象。
  他说:“我对自己现在的市场成绩是绝对不满意的。这并不是说我的一些学生的画卖得比我好,而是说到我们的这一代画家,当年埋头作画,也许过于低调,与市场关联得少,所以不为广大藏家所认识和追捧,但往往我们这一代画家的作品,很多都来源于最深刻的生活,有很大的附加值。它适合不适合现在时代的品味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要突显出这些画家画作所应有的那种历史价值。市场的审美、判断和鉴赏机制要进一步合理化,老一辈画家的作品有功力,而且其作品有历史或者生活的附加值,适合收藏市场规律,市场应该对其合理估值化。”

                                     2008-07-01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