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北鉴定专家谢稚柳和徐邦达,为一幅齐白石作品真伪问题大打笔仗的事,曾引发过对书画文物鉴定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昨天下午举行的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座谈会,为改变这一局面指出了另外一条道路——把科学技术结合到鉴定中去。
研讨会上聚集了浙江大学艺术学、历史文献、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的专家们,探讨合作开展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的有关问题,这也标志着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运作。该研讨会也是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六月风”艺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但我们不是要简单告诉你东西的真假。”研究中心主任陈振濂表示,此次浙大将高科技系统介入书画文物鉴定,更关注判定过程中提出的可计量的问题和质疑,“我们会提出疑问请专家回答,最后的鉴定结果还是要专家说出来,并不是说有了技术就不需要人了。”在今后的运作中,研究中心将建立文献和图像数据库,并从高分子材料学、粒子、激光、无损分析、红外摄影、纳米技术等学科入手,探讨如何介入鉴定研究,“比如说鉴定一下纸墨印章年代等等。”
随着艺术品交易热在国内逐渐升温,大师书画作品以及古玩玉器动辄就能拍出成百上千万的价格。经济利益驱使下的造假行为也随之猖獗起来,面对这一情况,不少拍卖公司开始谨慎操作大师作品,而浙江某拍卖公司周日在雷迪森举行的拍卖中索性就不设中国书画专场。“省内书画文物鉴定一直存在机构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在会上表示,“鉴定几乎完全是靠专家依据文献考证和类比完成。”
2008-04-12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