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传统的艺术门类如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这几大门类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类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尤其是除了摄影之外的动态影像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得比较迅速。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拿用手边的DV,运用这种新的方式来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虽然采用的媒介并非传统的笔墨纸砚, 但同样制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数字作品。 这些作品目前一般都是在画廊中进行销售,由于很少有藏家关注这部分新媒体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极其有限,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也基本没拍卖过动态数字影像艺术品,所以新媒体艺术作品未来市场行情目前的的确确是处于一个“原始股”的状态。在此,我们挑选了四位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家,对他们及其作品作一介绍。
阚萱 直接、中肯、准确地“仿真”
阚萱,1972年出生在安徽,早在90年代她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就开始关注录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创作的作品除了一些摄影,装置作品之外,阚萱运用的主要媒体是录像。她的录像关注的是我们天天体验但经常被疏忽的一些生活中的琐屑元素与感觉。 阚萱通过她特有的想象力, 很直接、中肯、 准确地“ 仿真 ”它们 。在她的一个录像作品中, 她把不同调味品咽下去, 她拍摄她下咽时的细微表情。 在另一个作品中, 她用手把鸡蛋一个一个捏碎 (“ 鸡蛋”,1999),让液体慢慢地滑下来。她还拍了一些小物体(苹果,头发,咖啡滴……)掉到水里,用一个声音描述每个物体的颜色。由于录像是黑白色的,颜色的呈现只是在黑、白和灰色之间(“物体”,2003)。
她的有些作品是通过场景来制造奇特与荒诞,从而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如两个中年男人在一个广场上互相瘙痒所发出的笑声(“ASunnyDay”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2003);阚萱自己在地铁里一边走,一边叫自己的名字, 同时应答自己(“阚萱,哎”,1999)。 阚萱从2002年到2003年参加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vanBeeldende Kunsten一个艺术家居住项目,目前的阚萱就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和北京两地。
徐震 将录像和装置并行
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影像艺术家徐震的作品涉及较为广泛,包括摄影、装置及影像,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徐震以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涉及身体的视觉作品逐渐为人所知,作品常常直接使用“身体”将他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其中,有着很强的概念意义。作品《彩虹》是1998年的一个短小的录像作品,在4分钟的长度里一个无名者的赤裸的后背渐渐地改变颜色,从浅粉色到深红色,因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击打皮肤,镜头的节奏是无规律的,时而停顿并带有打击声,这件作品于2001年入选威尼斯双年展。
2001年后,徐震开始了装置艺术的创作,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如2004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上海美术馆的走得“快”的时钟,以及《8848-1.86》。2004年徐震还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最高奖。在《8848-1.86》作品里,徐震用录像摄影照片等媒介证明他不仅攀登了“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玛峰,还设法和一组专业登山者锯掉了山顶的1.86米,一个月后,这个冰冷的战胜品成为了艺术家装置作品里最无法抗拒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引发的观众舆论与社会本身也成为了徐震创作的一种材料。
2008-03-01
(新闻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