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厚积薄发:文化产业五年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 ,认真回顾总结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产业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5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办文化的单一局面,调动了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10月,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0.8万家,并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数量众多、遍布城乡、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在部分地区正在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32万人,人均创造增加值4.52万元。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5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像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以及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北京麦乐迪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2004年和2006年,文化部先后两批命名了7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另外,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自治区 、市分别命名了各自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这些示范基地绝大多数发展状况良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做强做大的同时,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走出了一片文化创新的新天地。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上海杂技团共同打造的多媒体综艺舞台剧《时空之旅》,坚持艺术创新,将传统表演与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融杂技、舞蹈、戏剧、音乐等艺术元素为一体,使传统杂技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
  近年来,我国努力为非公有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大大调动了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拥有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的5倍和5.5倍 。民营文化企业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大大超过国有文化企业(单位)。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例 ,目前全国有国有艺术院团2886个 ,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此外,外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势头也十分看好。
  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促进了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和空间。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65.4亿元人民币,与2005年相比,发展增速高达73.5%,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近几年,我国国产动画片产量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我国动画片总产量仅为1.2万分钟,2004年达到2.2万分钟,2005年增长到4.3万分钟,2006年超过8.1万分钟。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如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盛唐文化主题,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唐文化展示区。2003年以来,先后建成大唐芙蓉园、大雁塔景区,已经开工和将要开工的还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 、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成为一个包括娱乐、旅游、影视、动漫、出版、会展、广告等行业在内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06年,曲江新区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 。华侨城集团公司从在深圳兴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起步,相继建成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等主题公园,形成了一个集文化、旅游、娱乐、休闲、体育、购物于一体的,面积近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中国文化“走出去”初见成效,推出一批影响较大的出口文化品牌
  近年来,我国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取得可喜成绩。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仅种类日益增多,而且培育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剧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 。据统计,2006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0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是2001年的2.9倍。去年以来,我国原创网络游戏出口已达10款,累计创汇3500万美元。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并第一次把文化建设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加快发展。2006年下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视,许多地方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主要目标来抓。
  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党委、政府若干职能部门。近几年来,在中宣部的领导协调下,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关系全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两个重要文件,就是在中宣部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派员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共同完成的。
  日益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十五”期间,文化部始终把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2003年9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10月 ,文化部又下发了《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2005年3月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4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做了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4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7月,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 》;7月14日 ,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11月4日 ,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2006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大篇幅地强调发展文化产业;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文化部等八部门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今年4月11日 ,文化部、商务部等六部门出台了《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 》,并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上报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重点文化出口项目。这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繁荣发展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驱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 。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8%,农村为43%。在基本物质生活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6年国内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约为570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亿元 ,增长18% 。文化消费在人们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新兴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日益繁荣的文化消费市场,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与公共服务能力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中国,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国外的做法不能照抄照搬,又无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要保证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近几年来,文化部从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全国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做了大量的指导性工作。如2004年,深圳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各地办展会的热情。2005年以来,许多地方纷纷向文化部申请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我们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适当引导,打造几个平台是可以的,但博览会最终还是市场的产物,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不宜过多过滥,不能相互冲击。因此文化部决定,重点扶持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时,根据中央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分别打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几个面向国内市场的博览会,从布局上拉开,在时间上错开,力图解决博览会过多过滥、相互冲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加快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切实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12月,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服务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文化产业网站上设立国家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作为政府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该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整合了全国文化产业资源,打造了一个文化产业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产品交易的综合平台,扩大了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投融资项目的交易量,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提供了全面、便捷、有效的服务。
  不断深化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具体步骤。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提出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同时,对民营企业依法投资文化产业予以鼓励和支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明确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范围和管理办法。5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市场主体的数量逐步增多,实力大大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上升。
  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智力支持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1999年和2002年,文化部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为引导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根据文化产业形势的需要,文化部又命名了6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并向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下达了2007年度文化产业研究课题任务 ,要求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课题展开研究 ,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针对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有所改善。                               

                                      2007-10-01
                                  (新闻来源: 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