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文化产业的2006断想——写给2007  
     
    经过多年的积累,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界标,2006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已从局部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开始向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跃迁,已从散点式的单向度推进开始向健全市场主体的体系化建设的阶段迈步。因此,在盘整中快步前行的2006年文化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迹象,在2007年乃至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也许将会更多凝化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更多的凝化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期盼,更多凝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体系两翼齐飞的一种现实。在这样的视角下,有关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些“切片式”断想,也许会为我们这种判断提供某种事实上的支撑。
  宏观高度
  2006年,国家接连出台了若干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大政方针。1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一环的文化建设已经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也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最为宏观的背景。而提倡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的出台,文化产业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些政策的出台,基本上奠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战略框架,也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理性改革
  2006年中,文化体制改革领域中出现了诸如新华传媒上市等亮点。总体来看,改革进入更加注重实效的盘整期,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理性地思考和对待体制改革,正确看待改革所释放的活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了这一年体制改革的主体论调。
  搭建基础性平台
  2006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年内文化领域的两大热门话题。从文化建设的总体来看,这两项工作以及其它类似的工作,将有助于厘清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文化建设环境,必将在长期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其搭建资源平台。
  财政扶持渐趋活跃
  作为国际上通行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过去一年中,采用财政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产业良性循环的趋势也有所显现。继2005年开始实施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以来,2006年财政资金在该领域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同样在去年,文化部的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也获得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总体上看,财政资金在继续加大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怎样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发挥导向性的作用。
  文化产业总量尚小
  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根据首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的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从总量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但是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区域推动趋向深化
  2006年,由于文化产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受到某些先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实践的鼓舞,以及各种相关的博览会的促进,文化产业正在进入各级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视线中。值得高兴的是,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仅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各种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域城市也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纷纷出台相关措施,以推动产业发展。
  市场主体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其它产业领域内成熟起来的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态势,在去年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推动的趋势也在不断显现,并已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多元化主体的格局。这不但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也有利于借鉴其它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促进文化产业向着更为规范的方向发展。
  “中国概念”
  在文化贸易领域,2006年的音像、图书、演出等的出口和服务贸易,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势头。其中,在传统的国有文化企业之外,崛起的民营文化企业在上述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将可能出现一个对于中国概念追捧的阶段,而这一切都将为我国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回望06展望07,在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同时,我们愿意再提出两个关于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健康和理性。所谓健康,指的是相较于政策和规划,文化产业更需要的是具有成长能力的健康的市场主体,一个完全靠政府拉动的产业是不健全的;所谓理性,指的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长期性。文化产业不应该也本就不是体现政府政绩和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偶然之选。健康和理性,既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业内外人士的共同期盼。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起步加速的阶段中,量的增长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由于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作为后发产业的文化产业应当在加速增长期中即开始重视发展质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在注重量的增长的今天,我们也应当警惕在文化产业的某些领域内已经出现的“虚火”,比如各种展会、论坛、园区的泛滥,以及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规划中所表现出来的同质性。从这些问题中,我们甚至已经可以嗅出一丝盲动的气味。
  事实上,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对于政府而言,为产业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环境义不容辞,应当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效性,同时减少对市场行为的干涉。对于企业而言,要根据市场情况作出正确的项目决策,加强自身建设。而对于双方而言,增加对发展文化产业长期性的认识,并为其发展做好耐心的准备,都应是今后的“主旋律”。
  因此,在2007年年初,我们愿意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坚忍与理性,中国文化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2007-01-06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